1955年,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授銜儀式在中南海順利舉行。除了參加儀式的將領外,全國各地的人民也在萬分激動地期待著最終結果。
然而,等最終的名單都公布后,大家卻驚訝地發現:一野有三位將領的軍銜被授高了!
那么他們三個究竟是誰,又是因為什么原因被授高了呢?
我黨的“明鏡”
第一位就是許光達將軍,他被授予了開國大將。
其實在評銜結果剛下來時,他便感覺這個結果有些不妥。因為相較于其他的大將人選,他認為自己的貢獻實在不高,應該再降一級。
他在革命時期,最高的職務只達到了師級,其實憑他的能力還可以再往上升一升,但從1932年因為在戰場上受傷,他便被送到了蘇聯進行休養。
之后他便缺席了紅軍一系列重大活動,直到抗戰開始后,他才回到國內。
只不過在這段期間,他也只是長期在后方工作,很少上前線了。而他的最高職務也只做到了旅長。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他參加的戰斗便逐漸多了起來,并且還擔任過兵團司令。
到了1952年評級時,他也被定為了正兵團級。按照這種級別,授予一個上將不成問題。結果中央經過慎重考慮后,還是決定授予他大將軍銜。
即便后來他主動向中央申請降銜,領導們也始終沒有同意。那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實這和一野的授銜名額有關系。
西野之所以能在野戰軍中被稱作“第一”,并非沒有緣由。先不說領導這支部隊的是大名鼎鼎的彭老總,就說其中的猛將也個個不容小覷。
在四個野戰軍中,一野是人數最少,但打的仗卻都是無比險惡的。
他們不僅要忍受艱苦的荒漠環境,還要面對彪悍的馬家軍和胡宗南部隊,可以說是吃最多的苦,打最硬的仗。
像這樣一支無比榮耀的部隊本應該大力嘉獎,然而奇怪的是,從這一野戰軍出來的將軍卻沒有其他野戰軍多,就連平均都算不上。
究其根本,還是因為彭老總的緣故。在授銜期間,彭老總一直擔任著國防部長的職位,工作人員們在評銜時也時常會過問他的意見。
按理說,彭老總作為一野的領導,理應關照自己的部下才是。
但彭老總卻絲毫沒有這個意思,他不僅對一野的戰士非常嚴格,還刻意壓縮了一野的軍銜名額,目的就是讓給其他部隊的將領。
毛主席在審查最初的授銜名單時發現,大將人選中竟然沒有一個來自一野,認為這樣不行,于是便命令大將人選中一定要出一個一野將領。
而當時一野比較出色的將領有張宗遜、王震以及許光達。按理說,前兩位同志的資歷都比許將軍要高,但主席在經過一番思考后,還是選中了許將軍。
主席有三個方面的考量,一是因為許光達出身于紅二方面軍。
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中,二方面軍也應該有大將人選,所以許光達最合適不過。
二是因為許將軍正擔任著裝甲兵司令,這個兵種需要與蘇軍進行交流。許將軍的級別越高,與對方交流起來也就越順利。
三就是對許將軍軍事能力以及品行的考量了。領導們認為,憑借許光達的能力,若不是在革命時期缺席了一段時間,他的成就會更高。
而許光達多次向中央申請降銜的做法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賞識。主席非常欣賞他這種不慕名利,懂得謙讓的高尚行為。
他將許光達比作黨的明鏡,告誡眾將領多向他學習。
就這樣,他被正式授予了大將軍銜。
賀老總的愛將
第二位就是賀炳炎將軍了,他在1955年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之所以說他被授高了也是有原因的。按照當時的評銜標準,上將一般是正兵團級或者一部分副兵團級。
就比如許世友、王震、宋時輪、葉飛等人,他們都是正兵團級別的干部。還有像洪學智、韓先楚等將軍,他們當時是副兵團級別的干部。
然而,中央在給賀炳炎評級時,只將他評為了準兵團級。一般來說,他這樣的級別授予中將、少將是沒什么問題的。
就好比和他級別相同的王近山、聶鳳智等中將。
結果,賀炳炎卻成為了“意外”,他直接被評為了上將。這其中又有什么緣故呢?
原來這是中央考慮到賀炳炎出身湘鄂西紅軍。
在紅軍時期,湘鄂西的根據地建設得十分艱苦,就像當初的中央蘇區以及鄂豫皖蘇區一樣。只不過,由于環境條件不同,那里大部分優秀干部都犧牲了。
但中央卻從未忘記湘鄂西紅軍的付出,于是在評銜時特意囑咐,上將名單中也應該有湘鄂西紅軍的人。
當時從湘鄂西出的紅軍中,除了賀老總與許光達外,就剩下廖漢生與賀炳炎了。
而廖漢生又是賀老總的外甥女婿,當時也擔任著國防部副部長的重要職務。所以在賀老總的勸說下,廖漢生便將名額讓給了賀炳炎。
除此以外,中央也是考慮到了賀炳炎對部隊的貢獻。當年在紅軍初期,賀炳炎能打的名聲并不亞于許世友。
只是在后來的瓦屋塘戰斗中,他不幸被敵人炸掉了一支手臂,成為了獨臂將軍。
他的奉獻,賀老總與部隊都看在眼中,所以在授銜時大家都主張為他授予上將。
“我愿意讓出一顆星”
第三位也是賀老總比較看重的將軍,他就是楊秀山。
在1952年評級時,楊將軍被評為了副軍級。這個級別在當時可以授予大校或者少將。
而一開始總干部部也是為他擬定的少將。結果,當賀老總得知后卻并不滿意這個結果,他認為這個軍銜有些低了。
所以之后他便親自找到負責人并表示,自己愿意讓一顆星給楊秀山,希望能再給他評高一點。
這件事讓大家感到非常驚訝。因為這還是賀老總第一次為人說情,于是眾人便立即重視起來。
在經過一番調查后,眾人才發現楊將軍的經歷并不簡單。
楊秀山剛參軍時只是賀老總的傳令兵,后來因為戰事吃緊,賀老總才將他派到了戰場上。
卻不想,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家伙”打起仗來異常勇猛。每次打起仗來,他都是梗著脖子往前沖,也不顧敵人的槍口對著他。
正是因為這種過人的表現,大家給他起了一個響當當的外號“猛子”!
但也正是這種打起仗來不要命的風格,讓他在短短幾年里便受了十幾次重傷,每次幾乎都到了生命垂危的程度。
第一次,他的腿骨被打斷,身體里留下了14塊彈片;第二次,子彈穿透了他的脖子,差點打穿他的大動脈;
第三次,敵人打中了他的頭部,醫生切開他的頭皮才取出了彈片。還有第四次、第五次……
建國后經過醫生鑒定,他的體內有21塊彈片沒辦法取出來,后來他便被定為了二等乙級殘疾。
也正因此,他在戰爭年代后半段,一直時不時地在后方休養,錯過了很多重大戰役。
像這樣一位將生命和精力都奉獻給部隊的人,我軍又怎么能不給予照顧呢?
于是,最終眾人經過商討后,決定授予他中將軍銜,提高了他的待遇。
幾位將軍雖然從表面上看,他們的軍銜并不符合他們的級別,但他們對部隊的獻卻是無法衡量的。他們都是優秀的人民英雄,值得我們永遠尊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