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在轉動/ Yet, It Moves>——周鑒鴻雕塑個展于2025年6月11日在韓國首爾Gallery Kosa正式開幕。本次展覽展出了藝術家周鑒鴻在韓期間圍繞“螺旋與動態平衡”主題創作的12件(組)系列作品。該系列通過雕塑語言,呈現了藝術家對螺旋規律在人文關系中的思考與藝術探索。
導師寄語
導師丨郅敏(中國藝術研究院雕塑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周鑒鴻的個展以跨學科的視野,將“螺旋”這一結構從宇宙規律、生命密碼延展至人文關懷,并最終找到“動態平衡”,展現出他對螺旋規律及其延展含義的深刻思考。作品通過金屬、紙、墨等多元材料的實驗性運用,再融合東方太極的陰陽辯證與西方科學的理性邏輯,既呈現了螺旋形態的視覺張力,又賦予其時空流轉的哲思意蘊。展覽在理念上注入了當下社會議題,技術上兼具傳統雕塑語言、動態裝置與材料實驗的新探索,體現了他在學術深度與藝術表現力上的突破。期待他在未來展現出更多前瞻性的實踐與思考,讓螺旋的軌跡延伸至更廣闊的天地。
前 言
Yet,It Moves——平衡不是靜止,而是運動。
平衡從何時起成為了一種“理想”?周鑒鴻的”動態平衡”正視了這一問題。當代世界無時無刻不在渴望平衡,但實際上,它從未真正停止過。我們所說的“平衡”并非一種靜止的狀態,而是始終在持續緊張中勉強維持的動態結構。
此次展覽正是這種平衡——更準確地說,是對平衡的幻想及其解構后的面貌進行立體化探索。螺旋、帶狀、刺網、波紋等藝術家反復呈現的形象不僅是視覺裝置,而是作為在秩序與崩潰、生成與消解、向心力與離心力之間來回游走的結構隱喻。
《方舟》通過人工智能語言解構人類敘事,而《思維的遷徙》則構建了認知與欲望交錯的空間。《王冠》和《凝固的片段》則將權力和暴力運作的時空機制可視化,而《漣漪》則將關系與情感的振動還原為物理結構。所有這些作品聚焦于“危險的平衡”,而非“和諧的形象”。旋轉的螺旋,扭曲的帶狀,固定的漣漪,以及水晶固化的鐵網——這些造型語言都指向一個問題:“我們現在建立平衡的基礎是什么?”
周鑒鴻的作品既表達了當代的狀況,同時也讓人切身體會到這一狀況。他并未否認藝術應當反映世界這一古老命題,但他選擇在反映之前,先讓觀眾體驗到世界本身的不穩定。他的作品關注的不是結果,而是條件;不是答案,而是結構;不是個別解釋,而是共同危機。
“動態平衡”并非沉溺于美學的優雅,而是深入形式的邏輯、結構的力學以及感知的節奏。它不是一個靜止的終結,而是一個開放的問題。藝術家通過旋轉和振動的螺旋形象揭示了世界的不穩定、情感的流動以及文明的不和諧。政治在動蕩,情感在交織,關系在不斷重新調整。在技術與倫理、個體與群體之間,無數的力量被緊繃拉扯。在這一切之中,我們依然試圖尋找平衡。而這平衡是為了誰?又傾向于何方?正如傳聞中伽利略在法庭上的低語: “但它依然在轉動(And Yet It Moves)。”
周鑒鴻的展覽如是說:平衡不是靜止,而是運動。“動態平衡”讓我們感受到自身所處的結構,并重新思考:在這個世界,我們究竟抓住了什么,又將立于何處?
展覽作品
本次展覽以"螺旋與動態平衡"為主題,從東方意蘊、螺旋循環、思維演進、動態平衡四個維度展開探討。具體內容如下:
(一)東方意蘊
《升》,2025
亞克力、墨、宣紙、時間,40×40×150cm
作品以宣紙與墨為媒材,通過動態裝置演繹東方文化的生長意象。宣紙塑造的竹筍豎立于墨池,隨著緩慢吸附,白色筍體漸染墨色,如新生命破土拔節。紙與墨作為東方文明載體,在此化為文化根系——春筍的螺旋形態契合自然上升之勢,既象征"雨后春筍"的文化生機,亦呼應竹之精神。墨色在宣紙肌理間的暈染,既致敬書畫傳統,更隱喻文明傳承的動態演進。
《穿越時空的對話》,2024-2025金屬焊接、紙、墨,60×60×150cm
作品以紙與墨為媒介,通過鏤空與虛實的手法,營造出光影斑駁的視覺效果。兩端螺旋相連的圓環,象征著過去與現在的時空對話,隱喻文明的螺旋衍生與循環鏈接。作品以抽象的形式,引發對人類文明迭代發展的思考。
《迷墻》,2025陶土,尺寸可變
作品以陶土制成的方形盒體平鋪于地,構成一片如迷宮般交錯延展的墻體結構。黑與白、虛與實、陰與陽在其中交織變幻,墻體不再豎立于垂直空間,而是橫向鋪展于地面,使原本具有限制性的邊界變為開放且錯位的路徑。在空間秩序的顛倒中,觀者仿佛置身于一種介于秩序與迷惘之間的存在狀態,步入一場關于方向與認知的沉思之旅。
《漣漪》,2024-2025金屬焊接、樹脂著色,尺寸可變
一只創世之手撕裂虛空,指鋒所至迸現陰陽雙魚紋。懸停的指節在靜態中積蓄爆裂之勢,太極八卦的漣漪呈輻射狀拓印于光影,構筑虛實相生的詩意空間。作品試圖將"道生一,一生二"的宇宙論轉化為視覺史詩,仿佛在混沌初開的漩渦中,剛柔互濟的碰撞正叩擊著文明原初的亙古命題。
(二)螺旋循環
《王冠》,2025
環形金屬刺網,60×60×25cm
作品以鐵絲網螺旋纏繞并向外延伸,最終閉合成一個圓形的環,宛如一頂王冠。榮耀與傷痛并存的結構揭示了“戴上王冠”的同時也意味著“被束縛”,權力的背后隱藏著傷痛的代價。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也必受其刺。那看似崇高的位置,難道不正是由無數鋒利的碎片,以螺旋的方式纏繞而成的“完整形態”嗎?
《“凝固的片段”系列》,2025環形金屬刺網、透明樹脂,尺寸可變
這一系列作品通過將生銹的金屬刺網用透明樹脂固化,營造出危險與安全的矛盾并置。原本象征危險與隔離的防御性刺網,被樹脂固封成靜態存在,形成暴力被馴化的視覺隱喻。同時,這種封存手法也構成對時間與記憶的具象凝固。透明材質既讓觀者直面歷史創傷,又通過物質轉化保持安全的審美距離,使具有傷害性的物體轉化為可被凝視的紀念性載體。
《“環”系列》,2025
金屬焊接、 樹脂、 金箔 、油漆,尺寸可變
作品由四個象征性的環構成:樹枝狀的金色荊棘之環、象征和平的藍色花環、由火紅人物圍合而成的熾熱之環,以及周而復始、無限循環的永恒之環。它們以迥異的形態、色彩與材質,共同構建了一個關于生命、沖突、永恒與重生的視覺寓言。
四環并置,形成一種張力中的平衡——彼此對立,卻又相互依存。荊棘與花環、烈焰與循環,在對抗中隱喻著人類永恒的困境:在防御與傷害并存的世界里,我們能否尋得真正的平衡?抑或一切終將在燃燒與新生中,陷入無盡的輪回?
(三)思維演進
《思維的遷移》,2025
金屬焊接、凳子、水泥、燈帶,130×90×230cm
這件作品是關于認知論的視覺隱喻。下面的凳子是現實世界,云是理想中的世界,中間的螺旋是從現實到理想的鏈接。 凳子作為觀察支點,螺旋通道象征知識建構的遞歸性,云端代表不可言說的真理領域。作品整體構成拉康式"實在界-想象界-象征界"的三重拓撲。
《螺絲釘》,2025金屬焊接,23×23×66cm
螺絲釘微小卻關鍵,沉默而穩固。它不耀眼,卻以堅韌維系機器的運轉,正如每個平凡的個體支撐著社會的運行。思想成為校準社會齒輪的工具,在各自崗位上發揮作用。如今的“螺絲釘”已超越機械零件的范疇,演變為知識網絡的節點。這種轉變不僅維持著系統的運轉,更以創新思維重塑著系統的內在邏輯。
(四)動態平衡
《動態平衡》,2025莫比烏斯環、彩色燈、電機,尺寸可變
作品的動態旋轉,構成循環與平衡的意象,是宇宙和自然萬物生長的寓意,同時也是人世間動態平衡的象征。自然界中,動態平衡法則無處不在:植物以尖刺構筑防線,動物以甲殼形成護盾,變色龍借擬態獲得生存——這些精妙的適應機制,正是生命在漫長進化中書寫的平衡詩篇。人類社會同樣遵循這一法則:人性的光譜在善惡間流轉,經濟體系通過市場杠桿尋求均衡,法律與醫學則分別維系著社會與生命的穩態。
東方哲學中的陰陽之道與西方科學中的穩態理論,都在揭示萬物的相生相克與消長平衡。"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辯證法則表明,一切動態系統都通過自我調節不斷趨向更高層次的和諧,在永恒變化中實現螺旋上升。
《關系》,2025樹脂作色、金箔、電機,45×24×23cm
作品以莫比烏斯環為結構母體,寓意關系的無盡循環與界限的消融。環帶的扭轉模糊了內與外的分野,隱喻復雜關系中難以割裂的相互牽連。國際象棋元素嵌入其中,棋子仿佛在莫比烏斯軌道上進行永無止境的博弈。黑與白、攻與守,構成動態對抗,猶如社會、情感或思想中不斷上演的沖突。然而,這種對抗并非導向毀滅,而是通向新的理解與共存。作品通過結構上的張力與支撐,呈現動態平衡,并引發觀者思考:是否每一次沖突,都是通往理解與平衡的必由之路?
《方舟》,2025
樹脂作色、彈簧、音響,45×22×38cm
通過ChatGPT和DeepSeek搜索整理出與“人類未來命運”相關的關鍵詞,并將這些詞匯翻譯成多種語言,嵌刻于一艘船體內部。該船安置在一座螺旋結構的巴別塔頂端,象征人類文明發展在不斷往前探索。船內設有一個球體,球體中嵌入音響裝置,隨著船體的晃動,球體不斷撞擊印有文字的內壁,同時播放與“人類未來命運”相關的音頻。作品整體在旋轉運動中實現動態平衡,構建出一種張力與秩序并存的視覺隱喻。這件作品是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思考,也是“未來方舟”的可能形態。
開幕現場
開幕式嘉賓合影
出席嘉賓:韓國誠信女子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程廷柱,韓國著名美術評論家、誠信女子大學特聘教授金成浩,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誠信女子大學客座教授趙慧玎,中國朝鮮族藝術家權學俊,韓國藝術家魏世福,韓國藝術家咸宜姃,以及中韓兩國的在讀博士生。
藝術家周鑒鴻與嘉賓
韓國著名美術評論家、誠信女子大學特聘教授金成浩(左一),韓國誠信女子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程廷柱(右一)
藝術家周鑒鴻與嘉賓
中國朝鮮族藝術家權學俊(左一)、韓國藝術家魏世福(左二)、韓國藝術家咸宜姃(右一)
開幕式現場
展覽現場
藝術家介紹
周鑒鴻
ZHOU JIANHONG
中國雕塑學會會員、韓國雕塑家協會會員、講師、三級美術師,2010年獲得四川美術學院雕塑專業學士學位,2016年獲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藝術碩士學位,2016年-2023年,四川傳媒學院雕塑專業教師,現韓國誠信女子大學雕塑專業雙導師博士在讀。作品與論文刊登發表于《雕塑》《學院雕塑》《雕塑家》《Art & Culture》《明日風尚》《現代藝術》等雜志。
個展
2025年6月“依然,在轉動”周鑒鴻個展,韓國首爾Gallery KOSA
2025年2月“螺旋” 周鑒鴻個展,韓國首爾 πRoom美術館
主要藝術活動
2025年眾里千尋:紅牌里藝術館開館展·成都
2025年Guardian Angel雕塑邀請展 ·韓國首爾
2024年中韓國際交流展“WITH” ·韓國仁川
2024年 第26屆利川國際雕塑創作營+33Booth展· 韓國利川
2024年 “花與大海”第20屆泰安沙雕藝術節·韓國泰安
2024年 “當代雕塑的波動與擴張”韓國雕塑家協會策劃邀請展·韓國首爾
2024年 蘇州市第二屆雕塑作品展·蘇州
2023年“混響”水泥管公共藝術創作營·重慶
2023年 “場域·建構·未來”-2023國際公共藝術邀請展策展人
2023年 “花園里的雕塑”-2023春季成都青年雕塑家年度提名展發起人之一
2023年 第三屆倫敦中華藝術交流展銀獎·倫敦
2023年 第八屆劉開渠國際雕塑展優秀獎·蕪湖
2023年 未來概念設計100·成都
2023年 醉藝江南雕塑作品展·紹興
2021年紅色基石雕塑作品展
2021年 扶搖谷藝術節·杭州
2021年 第二屆國際文化潮流設計大賽銅獎
2021年 英國生態設計銅獎
2020年 紅紗物語公共藝術大展·成都
2019年許燎源現代設計藝術博物館雙年展·成都
2019年 臺灣國際木雕競賽·臺灣
2019年 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廣州
2018年 韓國平昌冬奧會正式主題活動“Fire Art Festa 2018-獻火歌”· 韓國江陵
2018年 “多彩中國”民族微型藝術國際大展· 意大利
2018年 中、日、韓“三國美鑒”文化交流展 ·韓國三炭藝術博物館
2017年韓國釜山海邊藝術節·韓國釜山
2017年 俄羅斯第七屆國際木雕創作營“Legends of the North” ·俄羅斯薩列哈爾德
2017年 第九屆全國體育美展·天津
2017年 首屆北京低碳雕塑創作營·北京
2017年 西安數字雕塑作品展·西安
2017年“青年傾向”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公共視覺優秀作品雙年展銅獎·上海
2016年四川省第八屆新人新作美術作品展·成都
2016年 “面孔與刻度”青年藝術家雕塑作品邀請展·重慶
2016年 第十一屆全國高校畢業生優秀雕塑作品展銅獎·上海
2016年 四川美院研究生畢業展 依戀獎學金 ·重慶
2015年“鋼鐵之夏”國際青年金屬雕塑創作營·太原
2014年昌碩杯天工開物獎國際雕塑設計大賽銅獎 ·浙江
2014年 國家大劇院院慶七周年雕塑作品邀請展·北京
2013年 詩性·介域抽象雕塑作品展·北京
作品收藏
作品《姿韻》被國家大劇院收藏
作品《量·衡系列》被《雕塑》雜志社收藏
作品《源·泉》被蕪湖國際雕塑公園收藏
作品《窗口》被俄羅斯薩列哈爾德市政府收藏作品
作品《有機生命》被意大利貝納通學術研究基金會收藏
作品《尋跡》韓國三炭藝術博物館收藏
作品《蘇醒》被許燎源現代設計藝術博物館收藏
作品《愛的訴說》被浙江省昌碩文化中心永久收藏
作品《有機生命》被廣州清遠芊麗酒店收藏
作品《量·衡系列》被大學生公共視覺優秀作品雙年展組委會收藏
作品《輕音樂》《羅漢拳》被北京低碳雕塑創作營組委會收藏
作品《視野》被重慶市三驅鎮人民政府收藏
作品《悠悠遠方》《呦呦鹿鳴》《行者》《有機生命》《躍》《擁抱》《凝固的片段》等被機構和私人收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