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最近放了個實錘:蘋果的折疊屏手機這回真要來了,名字大概率叫iPhone Ultra,最快2025年底或2026年就能摸到真機。
這貨走的是大折疊路線,展開后7.76英寸的內屏,合上后5.49英寸的外屏,還整了個挖孔設計。屏幕由三星獨家供應,內外屏都支持1-120Hz自適應刷新率,光看參數確實夠旗艦。
不過對蘋果來說,硬件堆料從來不是核心戰場。安卓陣營早玩爛的折疊屏,為啥蘋果現在才跟進?秘密武器藏在生態里。
現在市面上的安卓折疊屏,說白了就是把普通APP強行拉大,適配做得糙得很。蘋果的iOS要是真能針對折疊場景優化,比如分屏操作更順手、應用切換更絲滑,體驗差距立馬就拉開了。
其實折疊屏這條路,最早吃螃蟹的是國產廠商柔宇。2018年人家就發布了全球首款折疊屏手機,比三星、華為還早一年。可惜柔宇主業是賣屏幕的,跨界做手機純屬不務正業,最后把自己玩破產了。
反倒是三星、華為咬牙堅持,硬是把折疊屏從“嘗鮮品”熬成了主流機型。
現在打開電商平臺,華為、三星、小米、OV、榮耀、聯想……清一色都推出了折疊屏產品線,形態五花八門,供應鏈也早被盤得明明白白。
這時候蘋果入場,擺明了是來“摘果子”的。折疊屏發展這些年,該踩的坑安卓廠商都踩過了,什么鉸鏈壽命、屏幕折痕、軟件適配,方案現成擺著。蘋果只需要挑成熟的技術微調,再拿自家生態一包裝,立馬就能端出“成熟體”產品。這操作多符合蘋果一貫的作風——永遠不當第一個吃螃蟹的,專等別人把路探好了,自己再端著咖啡慢悠悠進場。
那為啥蘋果現在憋不住了?說到底還是高端市場被逼的。折疊屏手機價格早就不像剛出來時那么離譜,五六千就能買到配置不錯的機型。而消費力最強的那波用戶,早就把折疊屏當身份象征了。蘋果要是再端著“直板機最優雅”的架子,遲早得被這部分用戶拋棄。就算折疊屏整體銷量比不過直板機,但高端市場這塊蛋糕,蘋果可不敢隨便讓出去。
不過話說回來,蘋果這次入場晚歸晚,牌面還是有的。iOS生態的號召力擺在這兒,要是能把平板模式和手機模式無縫切換,再拉上開發者做深度適配,體驗說不定真能后來居上。但問題是,安卓陣營也不會干坐著,華為的三折疊、小米的卷軸屏都已經在路上了。蘋果想靠折疊屏守住高端陣地,光吃老本可不夠,得拿出點真創新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