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的硝煙還未散盡,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放出一記“回馬槍”。
6月28日,日本《日經亞洲》曝出一則猛料:特朗普團隊正緊鑼密鼓籌備年內訪華行程,計劃復制5月中東之行的“商業天團”模式,帶上數十名美國商界巨頭直奔北京談生意。
消息一出,全球市場震動——要知道,就在一個月前,這位政客還揚言“中國必須付出代價”。
這是一場看似要推動中美經貿“破冰”的高調訪問,為何中方反應異常謹慎,至今未正式敲定行程?
特朗普的訪華計劃絕非一時興起。
翻開他的中東行記:5月的沙特之旅,馬斯克、黑石CEO蘇世民等30余名商界大佬緊隨其后,簽下價值千億美元的合作協議,被美媒捧為“商業外交的教科書”。
如今他顯然想把中國變成下一個“沙特副本”。據悉,特斯拉、英偉達、亞馬遜等科技巨頭高管已進入隨行名單,目標直指稀土出口、電動汽車供應鏈等關鍵領域。
但中國市場的“蛋糕”遠沒那么好切。就在特朗普宣布籌備訪華的同時,特斯拉卻因高額關稅暫停了中國零件進口,Cybercab量產計劃陷入停滯。
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運作早已和政治博弈死死捆綁。
耐人尋味的是時機選擇。6月5日中美通話后,特朗普興奮宣稱“收到中方盛情邀請”,但中方通報僅強調“在元首共識下推進合作”,對邀請之事只字未提。
這種溫差揭示了核心分歧:特朗普急需一場高調外交秀提振選情,而中方堅持要美方先拿出誠意——比如撤銷對華為的芯片禁令、叫停對臺軍售等實質性動作。
畢竟今年4月,美方剛撕毀協議對中國商品追加125%關稅,北京早已看透這套“簽協議時握手言歡,轉身就背后捅刀”的戲碼。
中方的謹慎姿態,實則是被美國反復無常的政策逼出來的“條件反射”。
歷史是最好的鏡鑒:2017年特朗普訪華簽下2500億美元大單,短短四個月后便掀起貿易戰;2025年4月美方剛承諾降低關稅,轉眼就切斷華為的全球芯片供應鏈。
這種“左手握手言和,右手揮拳相向”的策略,讓中國商務部的回應充滿警覺:“雙方團隊保持密切溝通”的潛臺詞,分明是“先看你實際行動”。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華盛頓的權力撕裂。
財長貝森特主張對華務實接觸,國務卿魯比奧卻力推打壓中國留學生,兩派角力讓政策搖擺不定。
即便是特朗普本人,也難逃國內政治綁架——6月26日他剛宣布與中國達成貿易共識,次日國會山就有議員聯名施壓“必須限制中國稀土進口”。
面對如此局面,中方自然不愿淪為華盛頓政治秀的配角。依法審批出口申請的前提,是美方先拆除制裁高墻——想談生意?請先拆掉自己筑起的路障。
眼下這場外交博弈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僵局:特朗普需要中方點頭來展示談判藝術,而北京堅持要美方先解除打壓。
但無論空軍一號最終是否降落北京,兩條趨勢已不可逆轉:
一方面,商業力量正成為中美關系的隱形紐帶。即使在關稅戰最激烈時,特斯拉仍悄悄重啟中國供應鏈——Cybercab的半導體元件根本繞不開“中國制造”。這種資本的誠實選擇,比政客的華麗辭藻更具說服力。
另一方面,中方的反制手段今非昔比。從稀土出口管控到擴展中拉論壇、中國-中亞峰會等外交布局,中國已掌握一套“非對稱博弈”工具箱。正如《金融時報》所言:“如今北京說‘不’時底氣更足,妥協不再是首選?!?/p>
特朗普的專機行程什么時候出發,先要“聽其言,觀其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