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高后呂雉去世,以呂產為主的呂氏族人想要叛亂,推翻劉氏政權。在部分劉氏諸侯王和軍功大臣的密謀下,最終誅滅了呂氏家族。當然,這些都是呂氏集團垮臺之后,《史記》中的記載而已,呂氏集團是否真的打算篡位其實是很難說清的。事實上在惠帝和呂后執政期間,大政方針基本延續了高帝時期的傳統,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恢復民生,發展經濟,秦末以來民生凋敝的情況得到很大的改變。
在劉邦去世之前,為了能讓漢朝江山永固,或許也為了防止呂氏族人擅權甚至篡權,劉邦與諸侯王以及朝臣發起了白馬盟誓。盟約很簡單,核心的內容就是一句話,非劉姓為王者,天下人共擊之。這項盟約的目的很簡單,要求后世皇帝只能分封劉氏子孫為王,諸侯王要效忠于朝廷,從而保證了劉氏江山代代相傳。與此同時,劉邦還提出了有功之人才能封侯,沒有功勞就封了侯,天下人照樣可以共擊之。這項盟約則是為了保障軍功貴族們的地位不會輕易的“貶值”,也就爭取了他們對劉氏江山的支持。
白馬盟誓是否能讓漢王朝長治久安姑且不評價太多,但是諸侯王和軍功貴族認可了白馬盟誓,朝廷,諸侯王,軍功貴族共同組成了漢王朝的權力中樞,也達成了權力的平衡。誰要是試圖打破這種平衡,就必然會帶來連鎖反應,呂后執政之后,這種平衡被逐步打破。如果說呂后重用呂氏族人,尚且不會激起朝臣和劉姓諸侯王的反對,那么分封部分呂氏族人為王,誅殺部分劉氏諸侯王,這就從本質上激怒了劉氏諸侯王和朝臣,因而發生政變也在意料之中,呂后在世之時或許還可以維持表面上的穩定,一旦呂后去世,呂氏的滅亡就是遲早的事情。
在呂氏集團被誅滅之后,大臣們認為現有的皇帝是在呂后的扶持下登上皇位的,而且也不是惠帝的親生骨肉,一旦長大,很可能會清算發動政變的大臣。于是在陳平和周勃的主導下,決定廢黜皇帝,擁立高帝其他的皇子為帝。幾經商議之后,齊王與淮南王都因為母家外戚強勢失去了機會,而代王劉恒的母家似乎比較厚道,本人也以仁義而著稱,于是朝臣決定迎立他入朝。
消息傳到代國之后,劉恒詢問大臣的意見。郎中令張武認為朝廷中的大臣多謀善詐,表面上來迎接大王,實際上意圖很難知曉。因而建議劉恒佯稱有病,暫時不要前往京城,坐觀事態的變化。中尉宋昌則認為,秦朝滅亡的時候,諸侯豪杰紛紛起事,自認為能得到天下的人數以萬計,直到高帝坐穩江山之后,分封眾多劉姓諸侯王,并且施恩于百姓,這才斷了其他人稱帝的想法,正是因為這樣,呂氏想要篡位的時候,軍隊才會堅定的支持劉氏。現在就算大臣有叛亂的想法,天下人也不會支持。他們迎立大王一定是出于真心,不要有其他的懷疑。
換作其他人,皇位從天而降,都是夢寐以求的喜訊。然而劉恒為何左右顧慮,遲遲不肯前往長安呢?難道是因為他無心爭奪皇位嗎?顯然不會是這樣。劉恒的猶豫說明了陳平、周勃等人發動政變的原因是極其復雜的,不會僅僅是呂氏想要叛變這么簡單。說到底還是呂氏家族打破了原有的權力平衡,影響了軍功貴族們的核心利益。所以在保衛劉氏江山的幌子下,軍功貴族們推翻了呂氏集團。他們拒絕擁立齊王和淮南王等人為帝,也并非僅僅是因為這些諸侯王的母親外戚人品不好,根本上還是擔心出現新的外戚,再次威脅自己的利益。所以朝臣們希望擁立一個“軟柿子”,一個可以保證自身權益的新皇帝。
劉恒顯然深知這些內幕,他渴望皇位,但是又擔心駕馭不了軍功貴族,成為下一場政變的犧牲品。于是他先是進行了占卜,在卦象顯示自己會成為天子之后,派舅舅薄昭前往京城會見朝臣,在周勃等人把迎立劉恒的意圖告訴了薄昭之后,這才徹底打消了心中的疑慮,于是正式前往長安,在三辭三讓的表演之后,劉恒最終登上了皇位,成為了西漢王朝的新皇帝。
表面上看,無論是劉恒的母親薄姬,還是劉恒本人,似乎無意于皇位的爭奪,他本人也以仁義著稱,是軍功貴族眼中最合適的“軟柿子”,是可以拿捏的“傻瓜”。然而劉恒并非真的對皇位不感興趣,相反他或許是最想得到皇位的諸侯王之一。在劉恒登基之后,他很快就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手腕,他對擁立自己的朝臣進行封賞,并且迅速安排親信接管了皇宮衛隊,控制了京師的南北兩軍,將軍權牢牢的抓在手中。一頓操作之后,大臣們意識到了,這位新皇帝絕非是想象中的“軟柿子”,相反,他善于權謀,深諳帝王之術。自此,屬于劉恒的時代由此也正式開始了。
(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聊讀書心得,交天下朋友,歡迎大家點贊與關注帆哥的人文小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