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仁烯 編輯:馮曉暉
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歡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聯系方式見自動回復
本篇原載于2015年版《百年蓮花池》,名為《顛沛流離幾度興廢——從九江女師到九江師范變遷史》,經九江市潯陽區政協文史委員會授權刊發,編者對原文作了必要修訂。
九江女子師范學校是江西省創辦較早的師范學校之一。從1903年至1927年,她和現在九江市一中同在一個母體中。1927年秋,分離獨立以后,才成為“孿生兄弟”,分道揚鑣。(1927年以前變遷,一中已撰文詳述,本文從略)。
九江師范發展路線圖
1927年春,在國內戰爭的影響下,教育經費與學校管理都發生了較大的障礙。九江市的兩所省屬學校:省第六師范與省第三中學,按省訓令合二為一,改名為江西省立九江中學。盡管二校合一,但地點仍分二處。一是大蓮花池的“文廟”,這里的班級是初中部,包括六師的前期師范班(即簡師部分)。二是八角石的“試院”(考棚),這里的班級是高中部,實際上只有六師的后期師范班(相當于今日的中師)。三是濂溪書院舊址,這里是女子中學部,也稱九江中學第二部。
1926年九江街市全圖(局部) 編者配圖
1927年秋,國內局勢稍見平靜。省教育廳又對中學進行改組,復將委員制改為校長制。二校合一的九江中學,僅僅半年又一分為二:在文廟與舊試院的高、初中部分,組合為一校,命名為江西省立第四中學。在濂溪書院的女中部,改名為江西省立第三女子中學。
三女中的誕生,算是九江女師校史的扉頁。首任校長是熊恬女士,江西樟樹人,早年曾留學日本。1927年11月初,由省女師附小主任調任三女中校長。來潯上任時,首先看到的是破敗不堪的濂溪書院。這里雖一直是育人之所,而在國內戰爭中,卻又是經常駐軍之地。當時的情景正如熊恬所描述的:“窗戶洞開,門壁全無,糞污滿地,臭氣熏天,儼如人間地獄”。原省三中女子部的校具、圖書、儀器等,損失殆盡。建校立足,實為艱難。但仍按省教育廳規定于11月16日開學。原來的老生來校報到者僅有13人。新生報考者,僅有8人,錄取成績合格者5人。全校共18名學生,分屬于不同的年級。
女師首任校長熊恬(胸前掛有表彰抗戰貢獻的“勝利勛章”)
從第二年起,情況逐漸好轉,并開始招收高中生。至1930年,學生則增至200余人。1933年秋,省三女中奉命改為江西省立九江女子師范學校。校長仍為熊恬。課程按部頒標準開設。同時,由省撥款,始建三層教學樓一幢以及傳達室、浴室等。同年秋,接收丁官路九江鄉村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之校址——文廟(此時,省四中已遷出,并已改為九江鄉師),建立九江女師附小。從此,九江女師便有了“師范——附小”這樣完整的組織體系。
1937年9月-10月間,日寇侵華戰爭得勢,敵人氣焰囂張,京滬相繼告急。9月中旬,新建的三層教學樓奉命讓出大部分給第四后方醫院。由于房舍緊張,本市學生由住校改為走讀。同時,開始建筑防空壕,組織戰時后方服務團。在形勢日趨緊張的情況下,九江女師被迫放棄新建校舍,于11月下旬,通過水路民船,首遷吉安老屋下。由于校產難以全部遷走,仍留下部分教職員駐守九江本部,并開設初一、初二復式班一個,以盡“育人”之職責。
抗戰爭九江女師內遷的第一站——吉安老屋下
在吉安老屋下,借用國民黨軍少將歐陽爛如一家之房舍。時經兩載,待生活安定、治理有序時,省城南昌失守,吉、泰為之震驚。女師又不得不于1939年秋,離開吉安老屋下,向寧都石上轉移。當時贛江水涸,竹排難行,途中歷經三月有余。全體師生,風餐露宿,倍嘗苦辛。校舍除借用當時的區署(區公所)和中心小學外,其余均為借用李姓民房(10幢),分布較散。為加強管理,學校由三部、四部,最后分為六部。每部均有教師負責所屬范圍的教學秩序與生活管理。
1940年春,增設幼師班一個(僅辦此一屆,于1943年冬畢業)。由于學校逐年發展,班級學生增多,1941年,向省申請撥款5000元,建筑簡易平房一棟,作為教室用。還與地方合作,建筑附小平房一座,可容6個班。另開設幼兒園一所,入園兒童最多時達到200余人。并于同年,九江女師開始擔任寧都、雩都兩縣地方教育的輔導工作。
抗戰爭九江女師內遷的第二站——寧都石上
1944年,日寇侵犯贛南,寧都也顯得不“寧”。九江女師為求學校生存與避免校產的徹底遭殃,又另求安身之所,派員到南豐創辦分校。先在南豐縣城附近水南鄉“福主殿”廟堂立足,后遷瑤浦,租借曾云舉與李石麟等人房舍。并將在寧都之圖書、儀器等貴重物品,轉移至此,作撤離寧都之準備。另外在瑤浦之“呂祖廟”設立女師附小。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了。九江女師便于當年11月中旬,從寧都、南豐兩地,凱旋九江原址。房屋雖僥幸猶存,而門窗玻璃與地板,均遭洗劫一空。
整個抗戰期間,九江女師在教育上,注重振奮精神,艱苦奮斗,喚起民眾,抗戰救國。具體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內遷寧都期間的勞動時間,校長熊恬同熊愷抬水澆菜
一、立足于面向社會,面向農村。在培養目標上,要求學校與社會溝通,并形成教、學、做三者合一的環境。今天在寧都石上原九江女師駐地,仍可看到五十年前女師書寫的大幅對聯:“整個社會為旅教范圍,全部民眾為施教對象。”這對聯就突破了狹隘的教育觀。在培養目標中,還明確提出:“應注重改善農村生活,并適應其需要,以養成切實從事鄉村教育或社會教育的人才。”在課外活動的指導上,要求進行關于合作社、家事、園藝等生產事項的指導。因此,學校每遷一地,都租田地作為菜圃,學生分組種菜、養雞、養豬、做豆腐、植樹等。在手工方面,成立了藤工、竹工、木工,縫紉、刺繡、雕刻、制作模型等手工小組。
二、在課程設置上,為適應抗戰形勢的需要,能及時作靈活變動,如師一增加了“看護”課;師二增加了世界史,并注意講授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革;師二增加了民眾教育。在“公民”課中,增加了抗戰的宣傳教育,以及國內的政治、軍事、經濟狀況。國文課增加了抗戰文學及國家民族興亡的史跡篇章。同時,加強了對學生的軍事訓練:每級編為一個中隊,中隊下分為小隊,利用課外進行操練,主要進行救護基本技能的訓練。
九師內遷期間的畢業照,1945年6月
三、在注重自身精神風貌建設的同時,加強對群眾的抗日宣傳與文化傳播。九江女師所到之處,良好的校風都是被當地群眾所稱道的。如今在寧都石上,還可看到50年前女師教室的外墻上書寫的“管教養衛”、“艱苦卓絕”的標語,還可以看到“簡單樸素,整齊清潔”的訓練要求。在開展社會教育與對群眾的宣傳方面,每星期六下午到附近村莊進行文藝演出。星期日學校派生深入農戶進行個別訪問宣傳,或作團體講演。學校每周編寫壁報,張貼于村頭交通路口。還定期舉辦民眾學校、識字班,每期4至6個月。這些對團結抗日、提高群眾文化,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抗日戰爭勝利后,九江女師從寧都、南豐二地返潯,及時調整了教育的重點。由原先的振奮精神、艱苦奮斗、抗戰救國,改為加強師德教育,培養法制觀念,加強專業訓練,培養組織能力。學校及時著手制訂與修改了各項規章制度。
九師全體教職工合影,1947年6月
(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