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NASA的好奇號火星車在夏普山的山坡上,發現了一片神秘的“礦物網格”——這些僅幾英寸高的低矮山脊,像一張巨大的網鋪在火星表面,背后竟藏著火星地下水的“生存密碼”!
當湖泊消失后,地下水還在“搞事情”
我們知道,火星曾是顆“水球”:流動的河流、星羅棋布的湖泊,甚至可能有過汪洋大海。但大約30億年前,這些地表水體逐漸消失,留下如今寒冷干燥的荒漠。不過好奇號這次的發現證明:即使地表沒了水,地下仍有“暗流”在堅持。
在蓋爾隕石坑(好奇號的著陸點)的夏普山,好奇號正探索著一層特殊巖層。這里曾是長期存在的湖泊,但當這層巖石形成時,湖泊早已干涸。可就在這片“不毛之地”,科學家發現了密集的低矮山脊——它們像被風吹殘的路沿石,以“網格狀”(地質學家稱“箱狀構造”)縱橫交錯,綿延數英里。
原來,這些網格是地下水的“杰作”:富含礦物質的地下水滲入基巖裂縫,礦物質逐漸沉淀、硬化。千百萬年后,周圍較軟的巖石被風蝕殆盡,這些硬化的礦物山脊便顯露出來,成了火星地下水最后的“印記”。
最奇怪的是:它們只在這一層“現身”
更讓科學家摸不著頭腦的是:這種網格狀構造,在夏普山其他層從未出現過——無論是好奇號實地探測,還是軌道探測器的俯瞰,都沒見過類似的“同款”。
“為什么只有這里形成了這么大的網格?為什么偏偏是這一層?”好奇號項目科學家阿什溫·瓦薩瓦達拋出了核心疑問。為了破解謎題,團隊正仔細研究這些山脊和礦物膠結物,試圖還原它們的“成長史”。
硫酸鈣礦脈“消失又重現”,火星在玩“捉迷藏”?
夏普山的巖層像本“火星日記”,每一層都記錄著不同時期的氣候。好奇號正從最古老的層往年輕層“穿越”,尋找水和生命的線索。現在它所在的層富含硫酸鎂(鹽水蒸發后形成的礦物),說明當時氣候已變得干燥。但網格構造卻暗示:即便氣候變干,地下水仍在地下“活躍”,悄悄改造著巖層。
更意外的是,網格之間的基巖里,竟出現了大量白色硫酸鈣礦脈——這種礦脈在夏普山較低的黏土層很常見,但在當前的硫酸鹽層本已“消失”,如今卻“重返”。“這太讓人驚訝了!”好奇號副項目科學家阿比蓋爾·弗里曼說,“我們正努力弄清楚:它們為什么又回來了?”
鉆取“火星土”,連命名都有“地球梗”
為了揭開這些礦物的秘密,6月8日,好奇號用機械臂上的鉆頭,在一塊名為“阿爾塔迪納”的巖石上取了樣——這個名字來自JPL附近的一個社區,那里曾在1月的伊頓峽谷火災中嚴重受損。接下來,團隊還會從更遠的網格構造處取樣,尤其是那些更大的礦物山脊,同時尋找有機分子等生命線索。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探索推進,好奇號的“火星地圖”正更新著新名字:這次他們選了玻利維亞烏尤尼鹽沼(地球最大鹽沼)周邊的地名。這片與火星極端干燥環境高度相似的區域,可是天體生物學家的“研究圣地”。
從流動的湖泊到地下的暗流,從消失的水體到重現的礦脈,好奇號每一步都在改寫我們對火星的認知。這些藏在巖石里的“礦物密碼”,或許正悄悄訴說著:在火星從“水世界”變成“荒漠”的漫長歲月里,生命曾有過怎樣的機會?
你對火星地下水的“生存智慧”有什么看法?如果讓你給好奇號發現的新地貌起名字,你會想到什么?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腦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