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年輕人掃碼解鎖一輛共享單車時,怕是很難想象在七八年前,這個行業是怎樣一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景象。
那是一個資本家揮舞著鈔票,爭先恐后往口袋里塞錢的黃金時代。
2017年時,我們國家有了初代共享電單車,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很快就被各種顏色的彩虹車隊給淹沒。
那時候用戶是多么受寵愛,注冊就給騎行券,月卡,年卡低到白菜價,充10塊就敢送20塊。
各個平臺都在砸錢搞補貼,感覺就像是日本泡沫經濟時期企業倒貼求職者一樣。
那時隨處都能見到各種各樣的共享單車,甚至形成了城市牛皮癬,用戶戶只需要花幾分錢的象征性成本,就能解決在城市中的最后1km通行問題。
用戶騎著摩拜或者小黃車穿梭在城市中,空氣中彌漫的已不是初夏的風,而是資本狂熱燃燒的硝煙味,這是一種人人都可輕易獲得的出行自由。
當時的共享單車企業們,打著解決用戶出行最后1km的旗號,迅速形成了一個個巨大的資本黑洞。無數資金聞味而來,數10億美元的瘋狂投入,當時的那種瘋狂,在我印象中,只有東京90年代時候的地價還能夠與之相比。
管理者也沉浸在用戶數量以及市場份額的狂野追逐中,所有人都在研究著該如何讓共享經濟改變世界,但卻很少有人冷靜計算過,這一輛輛單車的背后折舊,維護,調度成本,還有那點微薄的租金,又該如何填補這些無底洞呢?
當年的共享單車大戰到底有多可怕?最厲害的時候,全國投放單車總量超過2000萬輛,國內有數10家共享單車企業同臺廝殺,一個個都以免費和補貼為核心展開價格戰,很快便消耗掉了資本的耐心和市場元氣。
還不到兩年時間,就有很多中小玩家不得不退出市場,而他們的退出,又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接連倒下,留下的是大量的單車墳場以及數以億計的,到現在還沒有被退完押金的可憐用戶們。
現在還在運營的,就只剩下哈啰,摩拜以及滴滴這共享單車三大企業。
于是就有人奇怪,共享單車這條路是不是真的走絕了。所謂的共享經濟,是否只是資本催熟的幻想?
甚至有人悲觀預言,共享單車注定是條死路,不如趁早離場尋求其他風口。不過,三大巨頭并沒有放棄,而是開啟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求生存之路,漲價續命!
現在再看看共享單車的收費,三大巨頭整合市場之后價格便逐漸上漲。
2016年摩拜經典車型起步價格為半小時5毛錢,但現在很多共享單車的起步價格已經上升到了1.5元甚至1.8元,如果超過了30分鐘,價格還會出現階梯式的上漲。
從2017年到現在不過是8年時間罷了,共享單車的騎行成本比之前上升了七倍,還不止。
而普通人的工資呢,到底有沒有上漲七倍之多?再加上用戶推出的各種年卡,月卡之類的價格也在不斷上漲,以及大量沒有折扣的原價,騎行用戶所負擔的真實成本要比想象中更要嚴重。
希望大家注意,這個詞叫做價格天花板陷阱,指的是一個看似很有前景,用戶也有剛需的產品或服務。一旦收費接近的用戶心理承受極限時,增長便會戛然而止,陷入了“漲價,用戶流失,再被迫漲價”的死循環。
聽起來殘酷,但實際上沒辦法,哪有什么共享經濟,實際上就是門生意罷了。企業是需要賺錢的,又不是跑到社會來做慈善。一旦沒有盈利的曙光,企業也就喪失了前進的動力。
現在一直被吐槽的網約車也是一個案例,雖然網約車并不是個低端收費業務,但卻是個被訂單量與司機成本雙重鎖死的終端出行業務。
如果把共享單車和曾經的網約車拿出來對比,我們也會發現確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甚至可以說,共享單車正在步網約車商業模式的后塵。
和網約車一樣,共享單車也有一個至今沒有辦法復現的峰值。2017年資本最瘋狂的時候,共享單車用戶規模超過數億,日訂單量數千萬,估值如火箭般躥升。
巨頭們揮金如土,單車制造廠訂單接到手軟,城市管理者被洶涌而來的單車洪流弄得焦頭爛額,而那時候用戶掃碼騎車幾乎不看價格,因為實在太便宜了。
如果你那時在北上廣深居住過,打開那時APP會看到密密麻麻的單車圖標,根本就不用擔心找不到車。最牛的還是平臺運營方,投資者舍得給錢,他們也非常大方,運維人員也享受到了難得的高光。
企業為了快速搶占市場,不惜花大價錢聘請龐大的地面團隊進行投放和調度,以至于共享單車的運維崗位一度成為吸納勞動力的熱門選擇,只要愿意干,流動率再高,也有人愿意干。
深夜搬車子雖然很累,可是補貼畢竟在那里啊,而且那時候還是勞動力的賣方市場,平臺為了維持覆蓋率和車輛整結度,對運維人員的投入是不計成本的,如果連基本的車輛維護和擺放都做不到,用戶根本不會買賬。
當時的用戶也不擔心共享單車的質量問題,掃碼開了鎖以后就可以直接騎車,車子的維護狀態也相當不錯。
這種膨脹也讓平臺看到了數據上的野望,用戶粘性出現了之后,平臺便想跑馬圈地,甚至連支付入口也不放過。
大家都注意到了,現在想掃碼騎輛共享電車,經常就會被誘導開通各種免密支付會員捆綁之類的,這其實都是資本泡沫時期遺留下來的路徑依賴。
當然,這一切都只不過是共享單車企業在壓力下的續命幻想而已。隨著2018年的到來,資本寒冬來襲,泡沫破裂,整個行業都陷入了長期的低迷增長和虧損泥潭。
而一場場轟轟烈烈的并購和整和,也耗費了巨頭們的財力和精力。危機發生后,單車的高損耗,高運維成本等缺點暴露無疑。
平臺連續虧損數年,直到最近一兩輪大規模漲價后,部分巨頭才羞羞答答表示,已經在一些區域接近盈利了。
但這些部分區域純粹是個例,絕大多數共享單車企業沒辦法扛住這場資本退潮。之后多年時間里,共享單車的客單價和用戶滿意率一直在低位徘徊,沒有恢復到資本熱捧時期的水平。
到底是什么原因才造成這種悲劇呢?有人說是因為資本的無序擴張和撤退。確實,燒錢能催熟市場再謀求壟斷收割,這是資本對在新興行業的慣用伎倆。
只不過他們在共享單車方面上的計劃,要比慣用伎倆更加復雜一些,他們并沒有想著完全短期收割,也確實真心想過流量入口和生態閉環的故事。
資本對共享單車的態度不是為了養豬,養豬是純粹宰殺吃肉,而資本則是為了馴鷹。鷹不光可以吃肉,還可以用來狩獵,也就是能獲取流量數據,支付入口以及生態地位等等。
共享單車好就好在,用戶明確剛需使用高頻率的同時,又能獲取精準的短途出行數據。可鷹雖好,但難以馴服。養什么鷹,前提都是要確保投入產出比,能養活自己,最終帶來收益的人才是好鷹。
資本涌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瘋狂融資,不計成本投放等手段徹底燒錢,培養用戶習慣,使用戶對共享單車產生依賴,不會輕易放棄。
再就是一輪輪的融資,把鷹給喂飽,等到用戶規模形成壟斷優勢后,再將背后的互聯網巨頭資源由支付入口和流量也轉嫁過去,就像是拴著鷹的鏈子一樣,拴在平臺的脖子上。
可惜的是2018年過后,這一切都變成徒勞。在缺乏了資本生態書寫和低價策略催熟之后,共享單車平臺缺乏可持續的盈利模式,也沒什么核心競爭力,只能逐漸被邊緣化。
一些城市管理方抓住平臺困境,開始提高占道停放收費以及設置更嚴苛的運維標準,又變相增加了平臺成本,而平臺又將壓力轉化給用戶,導致短短幾年,共享單車就從便民實惠的代名詞變成了騎不起的吐槽對象。
這就導致共享單車只能繼續在“漲價,降低服務質量,用戶流失,再漲價”的死循環中踏步。
說到底,共享單車的問題都在于其商業模式被自身的收益結構給卡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