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剛投降還沒走遠,閻錫山就搶先撲向長治,晉東南硝煙再起;
八路軍彈匣里只剩兩三發,卻敢圍六城截兩萬援軍,這場看似不對等的較量,到底怎么翻盤?
戰役背景與雙方部署
1945年8月16日,蔣介石一紙密令飛往太原,閻錫山立即派史澤波,率晉綏軍一萬四千人,南下長治。
部隊帶著美械,步槍槍管油亮,輕重機槍外加迫擊炮,補給車廂里堆滿新到的M2子彈箱。
長治城墻則由日軍加固,暗堡、射擊孔一層套一層,工事厚得連穿甲彈都難撕開。
襄垣、潞城、屯留、長子、壺關、黎城同步落入晉綏軍手里,六城連成一道鐵閘,意圖卡死太行、太岳兩區聯絡線。
高層很快拍板:晉冀魯豫軍區臨時成立。
陳賡、陳錫聯手里只有三萬一千正規軍,還得抽五萬民兵背糧馱彈。
每個戰士平均只有兩三發子彈,步槍零散來源,機槍型號雜亂,山炮加起來只六門。
軍區把太行、太岳、冀南三個縱隊按扇形擺開,北至屯留,南抵壺關,東西兩翼插向潞城、襄垣。
缺槍缺彈,卻要啃掉晉綏軍“鐵桶防御”,壓力全壓在情報、地形、民兵三張牌上。
閻錫山自信長治固若金湯,仍不放心,命彭毓斌二十三旅駐長治東門待命,又令三十四旅屯駐潞城。
指揮系統分層復雜,前沿守城、后方援軍、地方保安團三線交叉,反而留下調度遲緩的隱患。
晉綏軍內部,對日降偽部隊三千人編入序列,番號更換不及訓練,戰斗意志遠低正規軍。
太行縱隊偵察分隊,提前潛入屯留,測出城防火力分布;
民兵夜里摸進長子,炸毀電話線,六城之間電臺通訊突然全斷。
八路軍情報科,把收集到的日軍舊防御圖拼合,城墻厚度、暗堡朝向、機槍死角全部更新在作戰圖上。
戰前動員只一句:用繳獲裝備填滿自己的彈匣。
戰役過程與戰術運用
9月10日凌晨,太行縱隊撲向屯留,城外野戰陣地薄弱,守軍三小時就被擠出壕溝,屯留告破。
一箱箱M2子彈堆在糧站,被剛沖進城的民兵搬上小推車,子彈第一次按箱分發,戰士當場把步槍彈匣塞滿。
當天夜里,長子、潞城相繼失守,晉綏軍聯系通路被完全切斷,長治成孤城。
閻錫山急令彭毓斌,率兩萬三千援軍,出潞城北沖老爺山,企圖強開缺口。
八路軍早在老爺山、磨盤垴布下“圍三缺一”口袋。
山口留一條小路故意放空,重火力全部藏在兩翼谷地,援軍進山即被迫列縱隊。
10月2日薄暮,彭部前鋒進入河谷,預設炮火立刻封堵出口,子彈缺口被手榴彈頂替,近戰兩面砍殺,山路尸體阻塞退路。
援軍主力被分割成三段,夜色中失去指揮,無線電頻段被干擾,零星部隊誤闖雷區,再被迫擊炮覆蓋。
彭毓斌重傷被俘,援軍覆滅。
長治城內,史澤波聽不到外援回電,依賴的駐潞城電臺徹底沉寂。
3日晚下雨,守軍借雨夜突圍,分三股自北門、東門、南門向沁河撤退。
太岳縱隊標記每條突圍路線的河灘、水深、可點火草垛,一路追擊。
沁河東岸塌方地帶形成三米高泥墻,晉綏軍退到岸邊被迫掉頭,追兵靠手榴彈、刺刀、繳獲機槍輪番堵截,史澤波在亂軍中被抓,守城部隊全線覆沒。
整場戰役歷時二十六天,八路軍先打外圍再吃援軍,最后圍城,步步遞進。
“圍三缺一”“夜攻晝守”戰法初次整合應用,先切通訊,再斷補給,用手榴彈、冷兵器化解對方火力優勢。
每座城拿下便補充彈藥,越打越強。
戰前每人兩三發,戰后統計平均三十發,堆滿繳槍處的子彈箱足足一百多萬發。
戰役結果與戰利品
10月7日,長治完全收復。
整個戰役從外圍圍點,到援軍殲滅,再到守軍覆滅,解放軍共殲滅閻錫山部隊3.5萬人,其中俘虜3.1萬,陣亡約4000人。
戰報列出的將官俘虜名單中,史澤波、彭毓斌等27名軍職在列,全是實打實的“旅以上”。
晉綏軍11個師直接消失,閻錫山的部隊結構,從原來的8個軍削減至5個軍,戰斗骨干幾乎被連根拔起。
這是一場徹底的打碎重組。
長治原是閻錫山經營最久的東南門戶,糧庫、兵工廠、軍械庫全數落入解放軍手中。
長治西南倉庫,光是子彈就清點出100多萬發,各類火炮74門,輕重機槍2200挺、步槍1.6萬支。
子彈箱堆滿三面墻,光美式M1卡賓槍彈匣,就清點了兩天。
前線戰士第一時間換槍換彈,原先只有三五發的老毛瑟,被替換成半自動步槍,子彈用麻袋打包分發。
敵軍還留下數千套美軍冬裝,部分部隊干脆直接換上帶星條肩章的軍服,套著棉大衣繼續作戰。
史澤波在押送途中,看到繳獲武器整整齊齊,被堆在河灘,沉默許久,低頭不語。
這批繳獲,結束了八路軍長期的“子彈荒”。
過去每個戰士平均只有三發彈藥,有的連打都不敢打,而這場戰役后,人均彈藥立即提升至30發,有的主力連隊,甚至能配備兩挺輕機槍、三箱彈藥、數十發手榴彈。
步兵小隊從原來的“一槍配刺刀”,變為“人人有槍,班班有彈”。
一些老掉牙的漢陽造、二八大蓋被集中封存,民兵下放使用,正規部隊則全面換裝美械、日械雜牌。
太行縱隊的一個團,甚至試點實行“重機槍定點掩護、輕機槍推進”的協同打法,火力配置思路徹底變了。
這一仗打完,士氣也翻倍增長。
兵源開始自發聚集,很多原偽軍士兵直接帶槍投誠,主動要求留隊重新編訓。
晉東南一線的“招兵難”問題,幾乎在一周內解決。
曾被視為劣勢的“人多槍少”,這次徹底逆轉為“槍多人少”。“打仗要看天”的日子終于過去。
軍事調整與裝備升級
打完上黨,解放軍迅速在戰后兩周內,完成火力重組,主力縱隊優先換裝美式輕重機槍,火炮優先配給一線團部。
有的連隊頭一次裝備上六挺機槍,手雷、迫擊炮不再按“班”發,而是按“人”分。
舊式武器則下放給民兵團和地方武裝。
原本只用梭鏢、土槍、石雷的地方隊,突然有了日本三八大蓋,甚至還有手提輕機槍,地方治安力量直接翻番,能獨立應付小股土匪,或國軍殘部騷擾。
戰后統計,全區新建6個步兵營、2個炮兵連,分別配屬主力部隊與戰略預備部隊。
炮兵的組建尤其重要,74門繳獲火炮中包括山炮、野炮、迫擊炮,型號雖雜,但全部能用。
原本只靠游擊戰周旋的部隊,開始嘗試組織運動戰。
上黨戰役中“圍城打援”的戰術,首次整合為模板寫入軍區戰術手冊,形成標準化行動流程。
各縱隊總結出幾點實用經驗:伏擊要圍三缺一,城攻要夜襲晝守,分割要靠地形阻斷,火力劣勢要靠手雷和冷兵器補位。
這些“土法戰術”,后來在魯南、豫北、鄂西反復應用,戰法一傳十,十傳百。
戰后還有一項重要動作:戰場清理與戰斗復盤同步進行。
每一場戰斗結束,戰場上繳武器全部統一登記編號,戰斗數據按營為單位復盤,陣亡情況、火力消耗、地形利用全部形成表格報送軍區。
這套標準化流程,直接為后來的大兵團作戰打下組織基礎。
長治的收復,也讓晉冀魯豫軍區,在整個中原格局中占得先機。
原計劃需要半年推進的晉東南控制權,僅用26天解決,這一仗等于替整個戰略格局,搶出半年時間,裝備、地盤、兵員、人心全都跟著大翻身。
參考資料:
1. 《晉冀魯豫軍區戰史》,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版
2. 《中國軍事史(2023年修訂版)》,軍事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