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的一個寒冷夜晚,日本平冢市博物館館長藤井大地像往常一樣將天文望遠鏡對準了月球。
當鏡頭掠過月球陰暗面時,一片突然出現的閃光引起了他的注意。更令人驚訝的是,在接下來的三天里——12月6日、7日和8日——月球表面竟連續四次閃現神秘光芒,其中僅8日一晚就出現了兩次。
藤井的觀測設備并非孤證,全球多架天文望遠鏡同時記錄下了這一連串閃光現象,其真實性無可置疑。這一發現迅速在天文學界掀起波瀾:月球表面究竟發生了什么?
月球閃光并非新現象。早在1540年,就有天文觀測者記錄到月表出現不明亮斑。1787年,發現天王星的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通過望遠鏡觀測到月球表面出現三處淡紅色閃光,他當時推測可能是“月球火山噴發”。
進入20世紀后,隨著觀測技術提升,記錄到的閃光現象越來越多。
到阿波羅登月時代,宇航員甚至親歷了月球閃光——1969年阿波羅11號任務中,阿姆斯特朗向地面指揮中心報告:“環形山附近某個地方顯然比其周圍地區要明亮得多,那里像是存在著某種熒光樣的東西”。
天文學家帕特里克·摩爾將這類現象命名為“月球瞬變現象”(TLP),其特征為:在月球表面幾平方公里范圍內,突然出現亮度與顏色不斷變化的閃光,持續時間從幾秒到數小時不等。
據統計,僅阿利斯塔克斯環形山區域就有超過300次閃光記錄,而歐洲空間局的NELIOTA項目更揭示月球表面平均每小時發生約8次閃光,多數僅持續幾分之一秒。
2023年12月的閃光事件中,隕石撞擊成為最受認可的解釋。月球沒有大氣層保護,隕石會以每秒上萬米的極高速度撞擊月表,動能轉化為熱能和光能,產生可見閃光。
藤井觀測期間恰逢雙子座流星雨活躍期——歷史數據顯示,2006年該流星雨有19塊隕石撞擊月球,2010年達21塊,占當年月面撞擊總量的55%。
雖然2024年雙子座流星雨極大期預計在12月13日至14日之間,但提前出現的零星隕石仍可能是此次閃光的“肇事者”。
美國天文學家阿林·科洛特斯提出:月球閃光與放射性氣體釋放密切相關。
他在《伊卡洛斯》期刊發表論文指出,閃光最頻繁的阿里斯塔克斯環形山等地,恰好是氡222氣體(鈾238衰變副產物)泄漏的活躍區。
當地球潮汐力使月表隆起或溫度劇變時,地下巖石破裂,封閉的氣體噴涌而出形成反光云,產生閃光。
科洛特斯通過分析阿波羅15號及月球勘探者號數據,發現氣體排放區與閃光區的重合概率超過99.9%。
希臘學者在1985年觀測到閃光多出現在月球晝夜明暗界線附近。此處溫度可在短時間內從-100℃驟升至100℃以上,劇烈熱脹冷縮導致巖石破裂。
當巖石斷裂時,內部封存的氣體(如氦、氬)被激發發光,類似日光燈原理。阿波羅任務監測到的月震最高可達里氏5.5級,足以引發大規模巖石破裂。
有學者推測太陽耀斑發射的高能粒子流轟擊月表礦物,可能激發熒光現象。
1963年開普勒環形山出現覆蓋1萬平方千米的紅光時,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其時間與太陽耀斑爆發吻合。
但此假說爭議較大——若成立,閃光頻率應與太陽活動周期同步,實際觀測數據卻不符合這一規律。
通過統計撞擊閃光頻率,科學家可評估近地天體對地球的威脅等級。NELIOTA項目的數據已用于建立隕石尺寸、速度與撞擊能量的關系模型。
氣體泄漏相關的閃光暗示月球內部仍存在地質活動。2019年“嫦娥四號”在馮·卡門撞擊坑檢測到來自月幔的橄欖巖,就與氡氣釋放區域重疊。
若某些區域頻繁發生氣體噴發或月震,可能不適宜建設永久基地。阿爾忒彌斯計劃已將這些現象納入選址評估指標。
為捕捉轉瞬即逝的閃光,新一代觀測網絡正在部署。西班牙塞維利亞的專用月球望遠鏡已實現每日監測。
中國嫦娥七號計劃2026年著陸月球南極,攜帶的月震儀可驗證閃光與地質活動的關聯。
NASA阿爾忒彌斯計劃將在環月空間站安裝自動閃光追蹤系統,結合月面傳感器實現三維定位。
2024年12月,當雙子座流星雨劃過天際時,全球天文學家再次將鏡頭對準月球,期待捕捉新的閃光。
而藤井大地的發現如同打開了一扇窗——38萬公里外的那片荒涼世界,從未停止它的低語與閃爍。
從赫歇爾的困惑到阿姆斯特朗的驚嘆,從氣體泄漏的推測到隕石撞擊的實證,人類對月球閃光的探索貫穿五個世紀。
當未來宇航員踏足氡氣彌漫的阿里斯塔克斯環形山,或行走在隕石坑遍布的陰暗面時,這些轉瞬即逝的光芒終將揭開面紗,講述月球仍在“呼吸”的秘密。宇宙中最迷人的,永遠是下一個待解的謎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