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中國友好鄰邦的柬埔寨和泰國,邊境糾紛近期再度爆發,且至今未有緩和跡象。這場沖突的導火索,是2025年5月28日凌晨5時45分,兩國軍隊在爭議地區沖博(Choam Bak)的激烈交火。短短10分鐘的交火,導致1名柬埔寨士兵死亡,由此拉開了新一輪沖突的序幕。
此后,局勢不斷升級。6月2日下午,柬埔寨軍隊在柏威夏省邊境截獲一架非法侵入領空的無人機,初步判定由泰國軍方操控。這一事件進一步加劇了雙方的不信任,柬埔寨外交部當即召見泰國大使提出抗議。也正是在這一天,柬埔寨正式將Mombei、Ta Moan Thom、Ta Moan Toch、Ta Kro Bei四個爭議地區提交海牙國際法院審理,試圖復制1962年柏威夏寺裁決的勝利。
面對柬埔寨的行動,泰國也采取了強硬措施。6月7日,泰國宣布向邊境增派軍隊,并關閉部分邊境檢查站;6月16日,柬埔寨駐荷蘭大使向國際法院遞交上訴文件,再次強調通過法律途徑維護主權;6月18日,泰國執政聯盟第二大黨自豪泰黨因不滿佩通坦政府的邊境政策,宣布退出執政聯盟,這一事件被視為軍方與保守勢力對佩通坦政府的施壓,也讓邊境危機的政治化色彩愈發濃重。
沖突持續升級,6月23日,泰國軍方宣布全面封鎖與柬埔寨的所有邊境口岸,暫停人員和車輛通行;柬埔寨也在6月25日采取多項經濟反制措施,包括禁止在電視和電影院播放泰國電影,切斷來自泰國的互聯網帶寬,暫停從泰國進口水果、蔬菜及天然氣。到了6月28日,柬埔寨前首相洪森公開指控泰國總理佩通坦“叛國叛友”,至此,柬泰雙方矛盾越發激化。
事實上,此次柬泰邊境爭議,是兩國邊境領土糾紛的歷史延續。追溯歷史,公元9至15世紀的吳哥王朝鼎盛時期,高棉帝國疆域遼闊,覆蓋今柬埔寨、泰國東部及老撾部分地區。那時,泰族政權如素可泰王朝、阿瑜陀耶王朝尚在崛起,雙方圍繞湄公河中下游平原的控制權頻繁交鋒。1431年,阿瑜陀耶王朝軍隊攻占吳哥城,迫使高棉王朝南遷,這場戰爭不僅終結了吳哥文明的輝煌,更在泰高兩族心中埋下了領土矛盾的種子——泰國視之為勢力擴張的里程碑,高棉人則銘記為“失地之痛”。
后吳哥時期,高棉王國淪為泰國與越南的緩沖國,馬德望、暹粒等西北部領土被泰國實際控制。19世紀,法國殖民勢力的介入徹底重塑了這一格局。1893年“法暹戰爭”后,泰國被迫將湄公河以東領土割讓給法屬印度支那,其中就包括曾被泰族政權占據的高棉傳統領地。1904年《法暹邊界條約》將柏威夏寺劃歸法屬柬埔寨,當時國力孱弱的泰國雖被迫接受,但對這一“殖民劃界”的不滿,為日后持續百年的主權爭議埋下了伏筆。
二戰時期,泰國在1941年與日本結盟,試圖借助日本勢力“收復”被法國割讓的領土。1940年,泰國與維希法國爆發“法泰戰爭”,在日本調停后,泰國收回了1893年割讓給法國的柬埔寨西部馬德望、暹粒、詩梳風等地。1941年日本占領東南亞后,泰國在實際控制上述地區期間,對當地高棉人推行泰化政策,引發高棉人的反抗。二戰結束后,根據《波茨坦協定》,泰國被迫將這些領土歸還柬埔寨(1946年)。這一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過程,加劇了兩國民族情緒的對立,高棉人對泰國的“擴張主義”警惕性大幅上升,也成為兩國關系中一個難解的心結。
1953年柬埔寨獨立后,西哈努克親王推行中立外交,這與泰國的親美立場形成對立。1959年,柬泰圍繞柏威夏寺的控制權爭議提交國際法院,1962年法院以9:3的判決將寺廟主權判給柬埔寨。這一裁決在高棉人看來是“歷史正義”的伸張,但在泰國卻引發了持久的民族主義情緒。泰國國內民間認為“領土損失”源于殖民強權與司法不公,軍方更將邊境爭議視為維護國家尊嚴的象征。
冷戰初期,泰國擔心柬埔寨的中立政策會向“親共”方向傾斜,尤其是受越南影響,因此在邊境地區對柬埔寨保持警惕,甚至暗中支持柬埔寨國內的反西哈努克勢力。而柬埔寨則對泰國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如泰國允許美國使用其軍事基地表示不滿,認為這威脅到自身安全。兩國關系在表面平靜下,潛藏著深刻的地緣戰略對立。2011年,柏威夏寺周邊再次爆發武裝沖突,雙方在4.6平方公里爭議地帶屯兵對峙,造成數十人傷亡。此次2025年5月沖博地區的交火事件,本質上依然是“翡翠三角”等爭議地帶控制權爭奪的延續。柬埔寨試圖通過國際法院復制1962年的法律勝利,泰國卻以“主權不可談判”為由拒絕外部干預,兩國在“法律戰”與“輿論戰”中陷入僵局。
值得注意的是,6月28日洪森對他信家族的指控,為此次領土爭議注入了新的政治變量。這一指控不僅引發了泰國內部保守勢力的反彈,更被柬埔寨視為泰國“干預內政”的把柄。洪森家族與他信家族的關系演變,堪稱東南亞政壇的“恩怨教科書”。從1993年洪森背叛他信盟友扎卡蓬親王,到2006年他信流亡時洪森提供庇護,再到2025年通話錄音事件引發的公開決裂,雙方關系始終交織著利益交換與政治算計。
短短30天,這場沖突已超越雙邊范疇,產生了廣泛的區域影響。美國以“民主保護”為名拉攏泰國,試圖在湄公河次區域植入勢力;越南、老撾擔憂沖突外溢,加速與中國的安全合作。東盟“不干涉內政”的傳統機制也面臨失效,區域安全格局呈現碎片化風險。在此背景下,中國出于對東南亞區域安全的考量,以及維護兩個友好鄰邦和平相處的愿望,積極開展勸和工作。
泰柬爭端的本質,是前殖民時代的勢力消長、殖民劃界的法律遺留,是歷史積怨、政治博弈與經濟競爭的復合體。要解決這一爭端,需超越零和思維,構建“法律解決+經濟融合+安全互信”的三維框架。中國作為柬泰兩國共同的友好鄰邦,同時也是全球負責任大國,可以通過構建制度性話語權,為東南亞的長治久安提供中國方案。
唯有如此,才能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鞏固與柬泰的戰略伙伴關系,助力構建開放包容的區域秩序。解決泰柬爭端,不僅需要法律技術層面的邊界勘定,更需要以經濟融合消解對立土壤,以文明對話超越歷史悲情,還要警惕域外力量居心叵測的介入。
而這,正是中國為東南亞長治久安貢獻東方智慧的重要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