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銀川的人,都會驚訝銀川的綠化覆蓋率,還有“賽江南”的秀美景致,覺得這里就是山護水佑,天眷神顧的好地方。
而住在銀川的人們或許有一部分可不是那么認為。因為在綠樹成蔭中,在繁花綠葉里,藏有很多煩惱。比如說春天的楊柳絮,夏天的槐樹蜜。
銀川的春天有些遲,基本都是在四五月份才到來。而伴隨著綠意充盈,那惱人的漫天楊柳飛絮也會如約而至,給人徒增煩惱;等到夏天來臨,槐樹成蓋,把老城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或者一部分街巷都全覆蓋住,讓人感受到那一份清涼和愜意的同時,滿腳黏黏的感覺也讓很多人心生膈應。
比如說老城的解放街。今天威記走在解放街上,從鼓樓一路向東到中山街,人行道上厚厚的一層槐樹蜜(本地也稱之為樹膠),黏性強,踩著“懈懈”(音)作響,黏得讓人懷疑如果鞋帶松的話,會不會在拔腿的時候把鞋子都給粘在地上?
威記覺得有些奇怪,為什么在老城很多地方地磚都采用的是那種透水磚,而解放街采用的卻是大片的類似大理石的磚?
有細心的人會發現,銀川形成飛絮的楊樹一般都在城外(老城外),柳樹在水邊(有水就有柳樹),而滴樹膠(蜜)的槐樹則在城內(老城)。這也是有其歷史成因的。
相信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們,應該都學過一篇名為《白楊禮贊》的文章。楊樹的抗風沙,耐干旱,易存活,生長快的特性使得它成為了北方以及西北很多城市的主要種植樹種。
而“柳近水,槐進城”則是出于城市綠化需要,以及城市的發展歷史中,作為城市的基礎設施配套而出現的。
在城市高速發展的時候,人們對于楊柳絮和槐樹蜜的感受是有,卻不是很深刻,甚至可以將就和隱忍;而隨著城市發展規模壯大和相對穩定下來的時候,楊柳絮和槐樹蜜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種種不便和困擾就凸顯出來了。
于是,對于楊柳樹和槐樹,喊砍聲此起彼伏。
那話說回來,要是像砍伐掉實行斬草除根,那么城市綠化可以改成什么樹種?相信很多人是說不出來的吧?
其實,一刀切地砍伐這些伴隨銀川多年的老樹并非明智之舉。這些樹木不僅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更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楊樹和柳樹的根系能有效固沙防風,槐樹的濃密樹冠則為炎夏的街道投下清涼。與其粗暴移除,不如尋求更智慧的解決之道。
比如說探索"綠化升級"的新路徑。可以逐步用改良樹種替代傳統楊樹,如種植不飛絮的"雄株楊樹",或在新建城區引種銀杏、國槐等觀賞性更強的樹種。對于老城區的槐樹,則采取定期修剪、噴灑生物抑制劑等方式減少樹膠分泌。
在老城里的歷史街區,嘗試用透水磚鋪設人行道,既保留槐樹蔭涼,又緩解樹膠黏腳的問題。如果實施“城市海綿項目”的話,還可以起到雨季蓄水的作用,為“節水型城市”加分。簡單來說,銀川的楊柳絮和槐樹蜜,也在印證城市與人、與自然的關系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在現代化進程中保留對自然的敬畏,在解決問題時兼顧歷史與未來,或許才是真正的"塞上智慧"。
直接砍伐換樹種誰不行?問題是在銀川種植一棵樹苗成才,需要多么大的努力,和經歷多少困苦,有誰知道?
未來,當漫步在改良后的林蔭道上時,或許才會明白——那些曾令人皺眉的樹膠飛絮,恰是這座城市鮮活的生命印記。
這里是寧夏!發現寧夏之美,感受寧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寧夏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