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六月初六了,老輩人總說“三伏熱不熱,就看六月初六”。這一天在民間可不一般,既是“曬衣節”,也是“伏羊節”,滿是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六月初六曬了天,伏天最怕熱死牛”,意思是這天晴熱,三伏天可能熱得厲害。陽光足意味著地表熱量積累多,三伏天疊加高溫,田里干活可得防著暑。“雨淋六月六,陰雨四十五”,要是下雨,伏天可能涼快些,但雨水多也得防澇。
咱種地的,最關心天氣對莊稼的影響,這老話里藏著對農時的講究。今年三伏天7月20日入伏,比常見的時間晚了些,屬于“晚入伏”。
民間有“晚入伏熱到哭”的說法,暑熱能量積累久,爆發起來可能更猛。不過今年是30天的短版三伏,中伏不拖堂,熱勁或許不會拉得太長。不同地方的鄉親得留意,黃河流域可能要防旱情,提前給農田蓄水。
山區的朋友別大意,伏天若多雨,得警惕山體滑坡,看好地里的排水渠。
老輩人看云識天氣、用草木灰防潮的土辦法,至今還是管用的好幫手。
但也得結合現在的天氣預報,手機上多盯著點,心里更有譜。
平原種玉米、大豆的鄉親,伏天高溫時別中午下田,容易曬暈乎。菜園里的茄子、辣椒,熱天要多澆水,但別在大日頭下澆,容易傷根。
養牛養羊的農戶,圈舍要通風,給牲口多備些清涼的飲水和草料。有人說“母伏涼颼颼”,今年入伏日在農歷六月廿六,按說法是“母伏”。
但天氣這事,老經驗得信,更得看眼下的實際情況,兩邊結合著來。我個人覺得,不管伏天是熱是涼,提前做好準備準沒錯,莊稼和日子都靠人打理。未來幾天,大家多留意當地的氣象預警,該防旱的防旱,該排澇的排澇。
家里的灌溉設備檢查檢查,溝渠疏通好,別等下雨了才著急忙活。伏天里干活,帶足涼開水,草帽、毛巾隨身帶著,別硬扛著中暑了。六月初六這一天,曬衣物、喝羊湯,既是老習俗,也是對伏天的一種準備。
天氣連著咱的收成和日子,多上心總沒錯,日子就是靠咱一點點盤算好的。
不管今年三伏天是熱是雨,咱提前把該做的活計做了,心里就踏實。記住了,種地跟著天時走,人勤地不懶,準備周全才能應對好天氣。接下來的伏天怎么過?
您有啥老經驗,也可以在底下說說,大家互相取取經。關鍵是現在就行動起來,把地里的準備工作做好,迎接伏天的考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