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凌晨4點05分,小暑悄悄在半夜來報到了。老輩人說“小暑夜來涼,三伏雨連天”,今年伏天怕是要和雨水較上勁。
你看去年小暑中午到,三伏天熱得像火盆,玉米葉子都打了卷。
2020年小暑晚上來,伏天隔三差五下雨,棉花倒是長得綠油油。氣象專家翻了十年數據:夜間小暑的年份,三伏降雨比白天多15%-20%??蓪<乙舱f,副熱帶高壓才是“天氣掌舵的”,咱不能全信老理兒。
老祖宗的經驗也有講究:小暑半夜陰氣起,天地容易“鬧對流”,雨水自然愛串門。
1987年縣志里寫著“小暑子時入,主六十日雨沛”,老輩人靠這個安排農活兒。
去年河南那場大暴雨,就出現在小暑后第18天,時間卡得讓人心里一驚。
今年還有些新信號:太平洋海水比往年涼,臺風路徑說不定要繞彎。青藏高原雪多了12%,冷空氣下來得更勤,伏天可能涼熱交替。咱莊稼人別管涼熱,先把地里的活兒安排明白。
南方的老鄉注意!雷暴天多,趕緊把田間溝渠疏通開,別讓雨水泡了根。北方的地也別大意!
天熱蒸發快,玉米大豆正長個兒,該澆水時別偷懶。老辦法也別丟:看云識天氣還是管用,烏云壓頂、風卷塵土,趕緊收農具回家。當然,科學防患更穩妥:手機天氣預報常看看,提前知道啥時候下大雨。
有人擔心:雨水多了,莊稼會不會鬧病害?葉面噴點殺菌藥,提前預防最省心。也有人發愁:要是伏天又熱又澇,咋辦?
起壟栽培能排水,秸稈覆蓋能保墑。我個人覺得,老經驗和新科技結合著用,咱種地心里才更有譜。
現在有個事得提醒:梅雨季連著三伏天,農資倉庫容易受潮,草木灰、生石灰備上點。
不同地塊也得區別對待:山區坡地防山洪,提前挖好排水溝;平原洼地防內澇,壟臺堆高些。種大棚的老鄉注意!強對流天氣可能突襲,棚架子用鐵絲再扎緊,壓膜線多繃幾道。
還有那露地蔬菜,辣椒、茄子怕澇,下雨后趕緊松土,別讓根悶在水里。
livestock養殖戶也別閑著:雞棚鴨舍檢查漏風口,墊草換成干燥的,別讓畜生遭了罪。天氣就像小孩的臉,說變就變,咱莊稼人就得眼勤、手勤、腿勤。眼下該做三件事:清溝渠、查墑情、加固棚,一樣都別落下。
太平洋海水溫度、副高走向,這些咱管不了,但地里的防備能做一分是一分。
有人問:今年三伏天到底是雨多還是熱?這事兒沒定數,先把準備做在前頭。
老輩人傳下的農諺,是過日子的智慧,但如今還得看科學,雙保險更安心。
最后說句實在話:種地靠天,但也靠人,提前防著總比事后著急強。莊稼人過日子,眼瞅著天,手勤著干,心里才踏實。您說是不是這個理?
趕緊把該備的備起來,別等下雨了才慌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