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 2025 年科技圈最熱的瓜,非“AI”莫屬。
從國際巨頭到本土大佬,幾乎全世界都在圍著“AI”這塊香餑餑打轉。
特別是國內,騰訊、快手、阿里、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大廠,仿佛集體按下了加速鍵,一頭扎進了 AI 的戰場。
這波 AI 浪潮不僅牽動了科技圈的神經,也讓我們這些吃瓜群眾忍不住感嘆:這簡直是新時代的淘金熱啊!
那么,問題來了,大廠們究竟為啥對 AI 這么上頭?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互聯網紅利這口鍋,就快熬干了。
短視頻、電商、外賣這些熟悉的老賽道,早就卷得不行,甚至有點卷不動了。
就拿快手來說,2025 年 Q1 的電商 GMV 增幅雖然還有 15.4%,但和前幾年的爆發式增長相比,就顯得后勁不足。
再加上全球經濟放緩的現實壓力,傳統模式越來越難以支撐巨頭們的“野心”。
于是 ,AI 就成了那根“救命稻草”,且不僅僅是“救命稻草”,更是巨大的風口。
大模型、大算力、AIGC 聽起來很燒腦,但說白了就是幫企業更聰明、更高效地賺錢。
生產效率提高了,變現方式多樣了,這賽道自然格外迷人。
更何況,像 DeepSeek 這樣的后起之秀,用硬核技術和強勁的模型能力,在 2024 年一舉掀翻了原有規則,讓大家猛然驚覺:搞不好 AI,這飯碗都難保。
于是,各家大廠迅速從“試試水”切換到“ALL IN”模式。
畢竟,這已經不是誰跑得快的問題了,而是跑慢了,可能連賽道都沒了。
以阿里巴巴為例,從 2023 年發布通義千問,到 2025 年更新至 Qwen3 系列,阿里的 AI 之路可謂步步為營。
研發投入方面,今年 Q1 光是砸在 AI 上的錢就高達 149.3 億元,占總營收的 6.3%。
不僅如此,阿里還盯上了 C 端流量,試圖通過 AI 助手和夸克瀏覽器這些“超級應用”構建自己的“護城河”。
阿里集團 CEO 吳泳銘也曾立下軍令狀,稱未來三年 AI 和云計算的投入將超過 3800 億,明擺著不搞出大動靜不罷休。
再看騰訊,依舊是“產品之王”的范兒。
從 2024 年的混元大模型到 2025 年上線的 AI 助手“元寶”,騰訊的打法更偏向于“技術+場景”的深度綁定。
今年 Q1,騰訊的研發費用高達189.1億元,占總營收的10.5%。
騰訊總裁劉熾平甚至放話,未來 AI 的資本支出占比將達到收入的“低兩位數百分比”,直言不諱地告訴大家:錢都準備好了,就看 AI 能卷出多大成果。
百度作為老牌技術派,自然也不甘示弱。
早在 2023 年,百度就啟動了文心大模型,今年又帶來了多模態能力更強的文心 4.5 和推理模型文心 X1。
百度的投入同樣可觀,今年 Q1 研發費用為 45 億元,占總營收的 7.2%。
更重要的是,百度的 AI 應用已經深入到金融、教育和醫療等各個行業,展現出技術賦能的巨大潛力。
相比之下,字節跳動則顯得更為激進。
2024 年高調發布豆包大模型后,字節迅速將 AI 滲透到內容創作、社交互動和工具應用等多個場景。
今年甚至開啟了“搶人”模式,據傳,一位從阿里跳槽到字節的工程師,直接簽下了八位數的年薪。
這種大手筆操作不僅在業界掀起了不小的波瀾,也讓大家看到了字節在人才和技術雙重布局上的決心。
再說快手和美團這些“賽道玩家”,也沒閑著。
快手升級了自研大模型可靈 AI 2.1,用于短視頻生成和電商場景優化,而美團則把 AI 應用在物流調度和無代碼工具開發上。
美團 CEO 王興甚至表示,自家 AI 能力已經接近 Chat GPT-4 的水平,老狐表示期待值拉滿了。
不過,真金白銀砸下去,能不能砸出回報,還真不好說。
目前看來,C 端的 AI 產品似乎沒那么“香”,既沒爆款,用戶活躍度和付費意愿也差點意思。
B 端雖說行業需求旺盛,但盈利模式還需時間驗證。
還是以快手為例,可靈 AI 確實在廣告和內容生成上賺了點錢,但今年 Q1 才貢獻了 1.5 億營收,和大廠們動輒上百億的投入相比,還差得太遠。
更大的問題是,這場 AI 軍備賽把門檻拉得太高了。
訓練一個大模型,光是算力和技術儲備就能壓垮一批普通公司,更別提資金了。
結果呢?創業公司直接被“勸退”,連門都進不去。
而所謂的“大模型六小虎”這種小玩家,也不得不放棄基礎模型的研發,轉而在細分賽道拼命求生。
歸根結底,AI 這波浪潮已經深刻改寫了國內互聯網行業的游戲規則。
對大廠來說,這不僅是一場技術硬實力的較量,更是一場關于未來話語權的豪賭。
從當前態勢來看,阿里、騰訊、字節、百度這些巨頭,通過技術、流量和資本的組合拳,基本圈好了自己的“AI 護城河”。
而市場的格局,也在悄然向“頭部穩固、垂類突圍”的方向發展。
未來,大廠們的 AI 布局究竟是“燒錢換增長”,還是“真金白銀的回報”,還有待觀察。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AI 已經不是單純的技術名詞,而是互聯網下半場的主旋律。
誰能在這場競賽中占上風,誰就能在新一輪的科技浪潮中站 C 位。
參考資料:
定焦One、鳳凰網科技、微博等其他網絡信息
編輯:不吃麥芽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