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俄羅斯國防部證實,一架襲擊克里米亞的烏克蘭無人機擊中現場報道的中方記者團隊。此次意外事件迅速點燃國際輿論場。
當天稍早,一架身份不明的無人機在塞瓦斯托波爾海岸附近墜落。當時多名來自中國新聞機構的人員正在當地進行拍攝工作。根據俄國防部描述,這架無人機“明顯偏離”預定軍事目標區,其攜帶的戰斗部爆炸當場導致三名中方記者被碎片波及。當地醫療點接收并處理了傷員情況。
普京資料圖
襲擊發生短短幾小時后,俄羅斯國防部便發布正式聲明,直接將事件責任歸于烏克蘭當局,并使用了“預謀恐怖襲擊”的嚴厲定性。莫斯科方面明確表示,無人機的目標鎖定和行動軌跡顯示其“故意”對準民用區域展開。俄方指出烏方事先不可能忽略現場的醒目媒體標識。塞瓦斯托波爾市長亦同步發聲,不僅確認記者國籍身份,更強烈譴責烏方行動是“蓄意針對平民和媒體的恐怖主義行徑”。這一快速定性迅速為事件注入新的復雜性。
作為傷員所屬國和利益攸關方,中國方面的反應迅速而克制。6月2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表態:“我們高度關注有關報道,并正在進一步核實情況。” 官方口徑雖在厘清責任歸屬方面保持審慎,但字里行間清晰傳遞了對中國公民人身安全的關切與維護立場。
普京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烏克蘭當局對此保持了不同尋常的緘默。截至本文成稿,烏克蘭官方尚未對俄方的指控做出直接回應或責任承認,也未否認其涉及當日的襲擊任務。基輔長期以來一再強調其針對克里米亞軍事目標的合法性,認為這是“在烏克蘭境內”進行的正當防衛行動。西方主流媒體在報道此事時立場鮮明,幾乎不約而同強調克里米亞的“俄占”屬性——美聯社稱其為“2014年被俄羅斯吞并”的半島,《紐約時報》則直接使用“俄羅斯控制的克里米亞”的表述。這些標簽背后的政治邏輯不言而喻:為烏軍攻擊克里米亞的合法性提供依據。
回顧歷史會發現塞瓦斯托波爾已非首次成為風暴眼。自去年夏季以來,烏方對該市的軍事動作就顯著升級——目標頻繁指向關鍵的港口燃料儲罐、俄黑海艦隊司令部駐地、甚至具備戰略價值的干船塢設施。聯合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球已有超千名記者在戰火中喪生,負傷者不計其數。烏克蘭戰區被國際組織列為對記者最危險地區之一。
普京資料圖
此次意外絕非孤立個案。戰地記者在激烈戰場中面臨極高風險,身份標識的脆弱性在混亂沖突中常被無情忽視。2022年俄烏沖突初期,曾有多起外國記者在交火區傷亡事件引發國際關切。隨著對抗強度持續提升,精準識別平民目標愈發困難,此類悲劇發生的客觀概率也水漲船高。
記者本是戰火中傳遞真相的和平使者。此次中方記者遇襲事件所激起的波瀾遠超戰場硝煙,克里米亞的碎片不僅撕裂了三方關系的脆弱默契,更迫使世人直面戰爭的殘酷本質:無論目標多么精確,一旦子彈離膛,其附帶傷害將在混沌邏輯中蔓延。在戰場信息迷霧完全散盡前,唯有對生命無差別的尊重才能遏制悲劇重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