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個視頻,感觸頗深。
博主@好運小劉,講她那天才公公與廢柴老公。
她公公曾是清華副教授,主持過重點科研項目,后來經商、開公司、拼上市,積累了豐厚的財富。
可誰能想到,這位在商界馳騁的清華前教授,在教育上卻栽了跟頭。
他為孩子精心規劃了清華線路:清華幼兒園、清華附小、清華附中。請的輔導老師,更是清華教授。
他也投入了大量金錢:為孩子報網球、冰球、馬術各興趣班,送孩子就讀年費30多萬的國際學校,大學則送國外留學。
然而,面對鋪好的路,她老公卻連抬腳的力氣都沒有。
一回國,她老公就開啟躺平模式:刷老爹的信用卡,點外賣,打游戲,不工作,也不做事。
為了逼他上進,她公公先是資助他創業投資,后又貼錢送他去上班,但他就是什么都不想做。
最后,她公公無奈斷了他的所有卡。
結果,他外賣就買最便宜的,游戲不能充值就玩單機,就是不出門,不工作。
都說大號廢了練小號。
但是小叔子卻還是走上了老路:對學習毫無興趣,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期間,她公公找了高級教師輔導,也咨詢了心理專家,還與教授朋友探討了讀國際學校或直接出國的可行性。
但嘗試了各種辦法,小叔子還是在初三時輟了學。
擁有頂級的家世與資源,為何卻培養出了兩個“廢柴”二代呢?
博主根據兩兄弟的成長經歷,分析出了兩個主要原因:
一是:從小什么都有了,選擇變得毫無意義,滿足也失去了價值,導致他們早早對周圍的一切失去了興趣,變得無欲無求。
二是:父母一切包辦,從生活到興趣再到學業,看似為孩子鏟平了成長路上的一切阻礙,卻反而因為過度干預,讓他們喪失了自主性、責任感、主體性。
給得多,做得多,最后反而把孩子養廢了,這就是心理學家朱迪安·洛克博士指出的養育誤區:過度養育。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愛過了度,就成了“礙”。
教育過了度,再多的資源也會成為枷鎖。
美國科學家克萊爾·麥凱做過一項實驗。
他把剛斷奶的幼鼠分成兩組:
A組食物充裕,可自由取食,生活愜意。
B組則僅提供60%的食物量,需忍受饑餓。
實驗過程中,A 組小白鼠整日吃飽喝足,無所事事;而 B 組小白鼠為了獲取更多食物,會主動學習新技能,積極探尋周圍環境。
實驗最后:A組老鼠行動遲緩,沒有活滿1000天;B組老鼠皮毛順滑,活過了2000天。
這就是著名的“餓鼠效應”:過度滿足會加速生命的消耗。
過度養育亦如此。
很多家長困惑,為何為孩子提供了優越條件,孩子卻缺乏奮斗動力?
這個實驗就是答案。
孩子長期處于物質充盈、需求全部被滿足的狀態,便會習慣伸手即得,內心探索與奮斗的動力,也在舒適中悄然熄滅。
心理專家陳瑜,針對一線城市中產家庭的青少年進行長期訪談后,也證實了這一點:
許多孩子看似擁有優渥的物質條件和教育資源,內心卻充滿無力感,甚至陷入抑郁。
一位幾次試圖割腕、跳樓的男孩,就曾吐露心扉:
“我現在15歲了,我從小該吃的、該玩的、該去的已經都體驗過了、經歷過了,我覺得人生也沒啥遺憾了。”
“我感覺剩余的人生就像重復播放的電影,沒有新的劇情,也沒有值得期待的東西了,努力又有什么意義呢?”
心理學專家指出,這是大腦獎勵機制過早透支的結果。
當孩子無需努力即可獲得一切,多巴胺的分泌閾值會不斷升高,最終對“擁有”失去感覺,在持續刺激中變得麻木,患上“童年富裕癥”——物質極大豐富,內心極度空洞,無目標、無動力、無興趣、無感受。
先問父母們一個問題:
假如你在開車,但目的地是別人定的,方向盤是別人幫忙掌控的,開車路線也是別人指揮的。
你作為駕駛員,你還有興趣和動力繼續開車嗎?
顯然,沒人愿意被干涉著前行。
但我們的教育,卻打著愛的名義,過度安排一切:
事無巨細地管理孩子的生活、學習、娛樂。孩子從小學習什么、考什么大學、做什么工作,一應由父母決定。
這個過程,孩子無需操心,無需試錯,只需沿著父母規劃的道路,似乎就能奔向康莊大道。
卻忘了,生命的意義,在于自我探索、掌控、負責。
過度養育看似為孩子好,卻是在將孩子培養成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欠缺自我認知的 “提線木偶”。
《優秀的綿羊》一書中就這樣描述了這類孩子:
他們或許成績優秀,才藝出眾。
但完美無缺的光鮮外表剝離后,我們會驚訝地發現,由于習慣了長期被安排,被操控,這群年輕人身上寄居著令人窒息的焦慮、無助和孤獨。
年紀輕輕卻喪失了對人生的自主性,找不到自己的價值,空虛和恐懼的情緒時常環繞在心頭。
因為他們不知道——人生的來處和去處。
就像前文提到的“廢柴”兩兄弟,從小到大,他們成長的一切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他們沒有做過任何一次關于自己的決策,沒有真正地去探索自己的心之所向,更沒有思考過自己的人生應該如何過。
所以長大后,同樣缺乏對自己生活習慣的掌控力,更談不上對自己和家人的責任感。
被過度安排的孩子,如同溫室的盆栽,被精心修剪成父母期望的模樣,卻早已喪失向下扎根的能力。
長大后,自然也無法在風雨中茁壯成長。
TED演講《如何在不過度管教的情況下,培養出成功的孩子》里有這樣一個觀點:
我們的孩子應該是野花,未被命名的那一種;而非是需要父母精心修剪的盆栽。
是啊,好的養育,是順應生命的特性,愛而不包辦,引導而不干預。
1. 培養“獲得的能力”,而非給予一切。
教育家沙拉講過一個故事:
鎮上有一位知名商人,資產豐厚。
可當兒子提出購買昂貴球鞋的要求時,他卻一口拒絕,轉而建議兒子每晚洗一次碗,或者通過其他勞動方式來換取。
“不勞無獲,靠自己去爭取一切”,是這位富豪從小灌輸給孩子的理念,也是很多父母值得學習的。
躺在蜜罐里的孩子,永遠不會懂得等待和努力的意義。
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在付出中收獲,孩子才能真正地長大。
2. 放權讓孩子試錯,而非安排一切。
曾看到過一個問卷調查:父母為什么喜歡替孩子做決定?
90%的回答如出一轍:因為父母害怕孩子選錯,耽誤一生。
但,成長本就是一點點學會自我負責的過程。孩子獨自面對、處理的事情越多,將來的適應能力才會越強。
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的:“生命的意義在于選擇,當一個人不斷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時,那么不管這些選擇是對是錯,他的生命都會因為自主選擇而豐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會不斷增加。”
愛孩子,最重要的不是付出,而是讓路。
給孩子讓出成長的道路,允許孩子去做主、去試錯、去承擔,他們才能成長為一個心智成熟的人。
3. 教育是喚醒,而不是灌輸。
北大教授徐凱文曾指出:大量患上空心病的孩子,都不知道考入大學之后要做什么,也不明確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而這恰恰揭示了我們家長常犯的一個錯:只管學習,忽略成長;只管考大學,忽略人生方向。
可正如《銀河補習班》里父親對兒子說的那樣:
“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義?”
教育,應該是喚醒,幫孩子找到學習的意義。
當孩子擁有熱愛與追求,自驅力才會從心底生長。
如此,孩子才能在長久的學業競爭中穩步向前,在人生的風浪中勇往直前。
著名教育家B. M.西格爾曾說:
“父母的關愛是孩子需要的維生素,但應當牢記,孩子需要正常劑量的維生素,缺它不可,過多無益。”
愛需要節制,養育也需要適度。
當我們學會從“直升機”降為“燈塔”,當教育從“富養”轉為“培養”,孩子們定會帶著這份恰到好處的愛與引導,勇敢地邁向未來,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