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教育作家徐可夫,經常參加兒童心理學講座。
他發現,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不聽話。
擺事實、講道理,不聽;威逼利誘,不聽;嚇唬嚇唬,也不聽。
哪怕自己都氣得咆哮了,孩子又哭又鬧的,但就是收效甚微。
徐可夫說,他非常理解當代父母的處境。
但在著作《非暴力溝通的父母語言》中,他卻反復強調:
“理解孩子的感受,對溝通至關重要!”
如果開口閉口就是指責打壓,孩子自然很難接受。
特別是下面這5句話,再著急也別輕易說出口。
你同學誰誰誰,也這樣嗎?
前幾天,女兒放學回家后,和我們討論起學跑酷的事。
我心想,好事啊,孩子有意識鍛煉自己的勇氣了。
但孩子爸爸一聽,卻脫口而出:
“你們班的可可也學嗎?”
可可是班長,成績好,算是孩子里的小標桿。
平常碰上什么事,孩子爸爸都習慣性地問:人家可可怎么怎么樣。
聽得多了,別說女兒,我都煩了。
果然,孩子一聽,立馬發脾氣:“她是她,我是我,我管她怎么樣。”
“人家可可不學跑酷,你學干啥,不耽誤學習嗎?”
“那她將來當醫生,我也去當醫生?她出國,我也出國?她怎么樣,我就必須怎么樣嗎?”
一時間,老公被懟得啞口無言,頻頻向我使眼色求助。
但打心眼里,我站女兒這邊,“憑什么別人孩子怎么樣,咱孩子就怎么樣呢。”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秉性天賦、出身家境,乃至命運走向。
倘若大大小小的選擇,都有樣學樣,那豈不是把孩子們都修剪成一個樣子。
再說,將來社會,注重個性化發展,尤其看重創造力。
拿“別人家孩子”當模具,最終養出來的都是平庸之輩。
面對選擇,我們要做的,不是先看看別人孩子。
而是站在自家孩子的立場,幫他分析利弊,出謀劃策。
允許孩子做自己,才是對他最大的尊重。
別不聽,都是為了你著想
博主@老李有個兒子,整天控訴他管得嚴。
但老李覺得,一切都是為了兒子著想。
這父子倆誰也不服誰,老李就把事發出來,讓網友們評評理。
當年,他兒子考大學,打算報法學院,去實現自己的法官夢。
但老李多方打聽后,認定學金融,又安全,賺錢又多。
一番討論后,兒子就是不聽勸,老李就偷偷給孩子改了志愿。
等通知書寄來的時候,兒子簡直氣瘋了。
但米已成粥,孩子也只能氣呼呼地上學去了。
四年后,畢業找工作,老李和兒子又鬧翻了天。
最開始,老李為兒子上下打點一番,準備把他送去銀行上班。
但兒子一口拒絕,堅持報考司法考試,就要當法官。
還對老李說:“就算你把我綁去銀行,我也立馬辭職。”
就這樣,老李為兒子的一番籌謀,徹底落了空。
我很理解老李這份愛子之心,但整件事,我卻無比同情兒子。
看過一種說法,父母的控制,是一種很深的心理恐懼。
我們怕孩子將來找不到工作、過得不好,怕自己無法永遠為孩子托底……
所以才處處替孩子打算,不惜犧牲孩子的自主權與選擇權。
然而,被恐懼所控制的愛,往往會是傷害。
人生關鍵幾步的選擇上,還得孩子自己決定。
否則,即便孩子順從了,心里對咱們也滿是埋怨。
相信孩子,允許他做選擇,更允許他勇敢地為自己負責。
我真是白養你了
曾有人問:你在哪一刻對父母失望透頂的?
有個回答說:
當向父母尋求幫助時,他們會覺得你沒用;當你沒達到他們預期時,他們覺得你是廢物;之后開始翻舊賬,啰啰嗦嗦說一堆,最后得出一個結論——“我真是白養你了”。
不管什么年紀,聽到這句扎心的話,沒有人會心平氣和地離開。
這句氣話本不必當真,但孩子聽了,只怕會往心里去,為自己感到羞恥。
丹麥心理學家伊爾斯桑德認為:
羞恥感是一種覺得自己有某種問題、不被他人所愛的感受。
不被父母認可,孩子的潛意識里,就慢慢滋長出一種難以逆轉的自卑。
長大后,該爭取的不敢爭取,該放松時不敢放松,或是干脆不允許自己幸福。
綜藝《少年說》中,就有位媽媽,整天把“我真是白養你了”掛嘴邊。
最終,女兒忍無可忍,沖著媽媽咆哮起來:“你白養了我,那我就從這世界上消失。”
一見女兒如此極端,媽媽又辯解說:“這是對你的鞭策,不然你就飄了。”
鞭策的方式有很多,但真正的鞭策,絕不是刀子嘴。
別小覷語言的殺傷力,也別高估孩子的承受力。
建議、指正,乃至批評的話,可以說。
但這種傷感情的話,還是咽回肚子里去吧。
有啥難過的,別那么矯情
曾有家長在網上討論:現在的孩子太玻璃心,一點小事就鬧情緒。
考試考得不好啦,和同學有矛盾啦,做錯事情啦……很稀松平常的事,他們都扛不住。
于是,很多家長就覺得應該“少共情,少安慰”,直接和孩子說“有啥難過的,多大點事”。
話說這招挺管用,一看家長滿不在乎,孩子們往往擦干眼淚,不鬧脾氣了。
但哲學家弗洛伊德認為:
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丑惡的方式爆發出來。
很多時候,孩子生氣、鬧情緒,并不是“脆弱”,而是遇到了他難以應付的問題。
如果你讀不懂孩子的情緒,一味讓他壓回去,那這些挫敗、委屈和憤怒,就會深藏心底。
早晚有一天,心里的負能量滿格,就會以更激烈的方式爆發出來。
為什么有的孩子,被批評一句,就離家出走?為什么到了青春期,敢做那么出格的事?為什么明明一切正常,孩子卻抑郁了……這都是情緒被壓制的結果。
我還看過一個說法:你眼里的問題,是孩子的解決辦法。
比如,孩子總把自己關起來,可能是他解決人際問題的辦法;
比如,孩子總是哭鼻子,可能是他面對壓力的一種釋放。
所以,不要讓孩子憋住情緒,也不要覺得他的事都很小。
蹲下來,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問題。
這才是我們做家長的,應有的態度。
你就不能再努努力?
這幾年,脫口秀經常拿“東亞小孩”這一概念說段子。
所謂“東亞小孩”,指的就是我們這代人,自出生以來,就要面對各種壓力。
中考、高考、考研、考公,每一步都得非常辛苦,很難有真正放松的時候。
而從焦慮中長大的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又開始逼孩子努力。
曾經,我們搞砸了什么事,我們的父母說“再努努力就行啦”;
如今,看孩子不成功,我們也習慣性地說“你就不能再努努力”。
但作為過來人,我們心里清楚,很多事并非努力就可以。
就拿考大學來說,難道努努力,就能上名校?
考不考得上,和家庭資源、學業規劃,乃至運氣,都有關系。
如果只強調努力,就會給孩子種下努力就能成功的印象。
那他將來一旦受挫,就會陷入很深的自我懷疑。
而一次次努力又無法達成目標,人又會陷入虛無,不免頹廢下去。
努力這件事,也講究適可而止。
保持進取之心,在審時度勢中努力,人才能有四兩撥千斤的力道。
“非暴力溝通”理論的創始人馬歇爾,發現一個現象:
大部分父母都想給孩子好的教育、安穩的環境、健康的身心。
可現實中,他們的談話方式卻不夠溫柔和理性。
話語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彈,射入肉眼所不能見的生命領域。
我們常說,父母的嘴,是孩子一生的風水。
孩子的未來,和我們說什么,大有關系。
好好說話的父母,能給孩子注入澎湃的生命能量,讓他對人生充滿期待。
也只有用充滿愛的語言,我們才能為自己和孩子創造幸福的未來。
與家長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