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村里一個發小,到我們當地來出差,兩個人很久沒見了,于是就在一起吃了個飯,聊到了股市,還有房子的問題。我一直覺得他是一個非常清醒的人,手里的錢基本上都是用來投資,真正詮釋了錢生錢的一個概念,而大部分年輕人,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很多有點錢,就會買房子,買車子,到手上就剩不下幾個鋼镚了。
而他的賬上,目前,就有200多萬,早在5年前,他和大多數人一樣,銀行卡可能也就10萬塊錢不到,如今翻了20多倍,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如果是投資到房產去的話,估計現在別說200萬現金了,可能還要倒欠銀行幾十萬。
我問他為啥不買房子,他告訴我:房子終究只是鋼筋水泥堆砌之物。而且自己租房子也挺好,3500塊錢一個月,還是套間,不想在這個地方住了,還可以搬到其它地方去,關鍵是手里有流動資金,人也更有底氣。
像他這么清醒的人,其實已經不多了。那么如果你是剛需的話,2025年如果不買房,五年后是慶幸還是后悔?看完房價走勢別再糾結了。
買不買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想法,不過今年的房地產政策確實是很不錯,央行降準降息、首付比例降至15%、多地取消限購等組合拳密集出臺。這對于剛需人群來講,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今年買房子到底合不合適?
有數據顯示,一線城市核心區新房價格同比上漲5.3%,深圳杭州二手房成交量激增60%;另一邊,三四線城市房價陰跌不止,部分區域商品房庫存去化周期超過24個月。
站在十字路口的購房者手握政策紅利卻滿心疑慮:五年后回頭看,2025年沒買房會是躲過泡沫的清醒,還是錯失機遇的遺憾?
首先,我們要明白,中國樓市已告別普漲時代,城市能級成為房價走勢的關鍵分水嶺。一線城市:北京、上海等城市核心區域因土地供應緊縮(年均減少8%-12%)和高端人才持續流入,未來五年優質地段房價預計保持3%-5%的年均漲幅。
上海內環內新房庫存去化周期已縮短至7個月,供不應求局面支撐價格韌性。
此外,強二線城市:像杭州未來科技城、成都金融城等數字經濟核心區,受益于產業聚集和人口虹吸,年均漲幅約2%-4%。這些區域正通過城中村改造釋放0.75-1億平方米住房需求,為市場注入新動能。
而三四線城市:人口凈流出超5%的城市已進入長期陰跌周期,年均降幅達3%-5%。東北部分城市商品房庫存去化周期超過24個月,開發商降價壓力巨大,房價可能繼續下跌5%-10%。
城市之間的房價收入比差異印證了這種分化:上海、深圳高達40倍,而鶴崗等地已出現“5萬元一套”的“蔥價房”,與馬云“房價如蔥”的預言部分吻合。
2025年不買房的人,到2030年可能走向截然不同的結局,而其本質,和房子關系不是特別大,和城市有著很大的一個關聯,如果是剛需,而且買在核心區的話,一般是不會后悔的,但是如果買在一些弱二三線城市,那么房價可能還會走低。
隨著老齡化與生育率下降,這必然會削弱需求基礎,2022年起人口負增長加速,婚房及學區房剛需持續萎縮。90后不婚不育比例上升,租房意愿增強,預計2025年重點城市租房人口占比突破40%。
所以筆者認為,若工作穩定、有長期居住需求,抓住當下利率低谷(首套房貸利率可破3%)和稅費減免窗口期。月供控制在家庭收入40%以內,重點選擇一線/強二線“15分鐘生活圈”成熟片區。還是不會后悔的。
反之,像非核心區房產,三四線土地財政依賴度>50%的城市可能出現“工抵房”拋售潮(價格低備案價30%)。因此,如果你收入不穩定,暫緩入場非致命選擇。租房時優先“租購同權”試點城市,確保教育醫療資源獲取。提升職業技能增強抗風險能力——工作穩定者房貸通過率高31%。
未來五年,樓市不再有統一劇本,唯一確定的是:鋼筋水泥的價值,終將回歸它庇護的生活本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