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行業的持續下滑似乎早已注定,當大眾意識到房產不再具備快速增值屬性后,房價便開啟了斷崖式下跌。
盡管政府接連出臺多項政策試圖提振樓市,但市場僅在短期內有所回暖,熱度消退后迅速陷入低迷。有觀點認為當前價格已觸底,不過業內分析人士指出,未來房價仍有顯著下調空間。
房地產是否還會繼續下行?專家預估房價最低可能跌至何種水平?
房地產下行趨勢并非近期現象
樓市走弱早已不是新鮮事,即便政府頻頻出手救市,整體形勢仍未明顯好轉。雖然政策層面仍對房地產保持支持態度,但行業想要重現輝煌卻愈發困難。多位研究者指出,目前房地產市場已接近飽和狀態。
核心城市優質地段的住宅尚能吸引部分買家關注,但多數三四線城市的樓盤已難以再現往日盛況。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年輕消費主力群體普遍缺乏購房意愿,未來房產銷售將更加艱難。
不僅樓市顯現疲態,新生代消費者的理財觀念也與老一輩存在顯著差異。以70、80后為例,他們普遍將黃金、不動產及高端白酒視為保值工具,期待通過持有實現資產增值,而如今的年輕人則更傾向于將其歸類為高風險投資。
從現實情況也能印證這一觀點,今年貴金屬、地產板塊以及知名酒企股價均出現大幅回調,入場投資者鮮有獲利離場者。加之就業環境與創收機會較二十年前明顯惡化,許多青年甚至無力承擔房屋首付。
即使具備支付首付能力,長達數十年的按揭貸款也會給生活帶來沉重壓力。一旦超過35歲,職場競爭強度陡增,隨時可能遭遇裁員危機,進而面臨斷供困境。換位思考下,你是否敢于輕易購房?
因此部分地區要想促進成交,唯一可行路徑就是"降價促銷"。面對消費降級趨勢,唯有將售價降至普通民眾可承受區間方能激發購買需求。2022年樓市就曾經歷劇烈調整,即便當前出臺多項維穩措施,實際交易價格依然承壓。
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顯而易見——價格仍不夠親民。無房群體大都采取觀望策略,租住過渡將成為常態。購房者可以無限期等待,但開發商卻要承受庫存積壓的壓力。確實已有部分城市出現加速探底跡象,專業機構預測房價仍有較大下調空間。
目標應是全民可負擔
來自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的研究人員指出,當前房價下行周期或將延續1至3年,預計整體跌幅可達10%-20%。具體而言,原本單價5000元/平米的住房在未來1-3年內可能降至4000元/平米左右,這樣的降幅幅度相當可觀。
專家同時列舉了樓市持續走弱的關鍵因素:首先是受美國加征關稅影響,疊加特朗普時期的貿易限制措施,導致國內諸多產業遭受沖擊,宏觀經濟承壓,房地產業同樣難逃波及。
其次,政策刺激后的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每次短暫回暖后總會重陷波動,多次反復使公眾信心受損,越來越多消費者轉為持幣待購狀態,對房價預期持續走低。
大眾心理普遍形成"明知會繼續下跌,早買即吃虧"的認知,即便存在置業需求也會選擇繼續觀察。購房群體期待更優惠的價格,因此該專家判斷樓市仍有下行壓力。值得注意的是,其并非今年才提出此類預判,早在去年就已預警行業下行趨勢。
市場前景依然不明朗
眾多學者認為當前社會對住房的實際需求依然旺盛,因此初期房價回落并未引起足夠重視,不少人預期銷售量將隨之反彈。然而實際情況卻令持樂觀態度者失望,價格下調非但未能激活市場需求,反而加劇了行業困境。
在上一代人認知中,房產是穩定增值的最佳選擇,只要入手就能坐等升值,且越早購置收益越高。但從近年樓市走勢來看,這種傳統思維已難以適應新形勢。房屋流動性不足、估值偏高、增值潛力有限等問題逐漸暴露。
年輕人普遍視其為高風險投資品,目睹30、40歲人群為償還貸款付出的巨大代價后,更不愿輕易入市。居住需求完全可通過租賃滿足,一旦購房就意味著終身為房貸所困。
因此只要房價維持高位,未出現突破常規的深度調整,年輕消費群體就難以大規模進場。要想讓房地產重現2010年前后的鼎盛時期,恐怕還需經歷長期深度調整過程。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