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王偉杰 攝
6月21日,2025北京保稅藝術區仲夏藝術季“多彩世界·創意中國”主題展在北京開幕。本次展覽吸引來自中國、日本、韓國、英國、意大利、毛里求斯等9個國家的105位藝術家參展,呈現了348件涵蓋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多種媒介的藝術作品,以及上百套承載歷史記憶的文化珍品器物,以此紀念《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簡稱《公約》)通過二十周年。展覽通過藝術的語言,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同時推動新時代高校美育實踐。
展覽包含四個主題單元。其中,“墨象三元——中日韓當代水墨展”特邀中日韓三國代表性藝術家,通過日本“物派”風格、韓國單色美學與中國新文人畫等,集中展現了東亞文化在視覺藝術中的獨特魅力與共通精神;“光流交織:文明對話的未來圖景——國際藝術創意作品邀請展”聚焦生態藝術、科技倫理等全球議題,以數字光影的奇幻、互動裝置的震撼與新材料藝術的巧思,描繪文明交融的未來圖景。
“不同國家在文化背景和藝術多樣性方面既獨具特色,又存在共通之處。圍繞著《公約》的精神內核,展覽以藝術為媒介,將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優秀作品在藝術敘事中融合,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和諧交響。”該展覽總策劃、河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杜浩介紹,在平衡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藝術表達方面,展覽采用了多層展示的巧妙方式。一樓和三樓的展示區域涵蓋了多個國家的藝術表現形式,充分展現了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二樓的展示則以年輕人為主體,突顯了新銳文化的可持續性。
“這樣的布局使得每一層都擁有獨特的主題,又相互聯系,深刻體現了文化的根脈和內在的相通性。整個展覽展示了各國文化的魅力,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讓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感受文化的共通與和諧。”杜浩說。
在二層的“萌蘗清影——青年藝術家提名展”,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院校的青年才俊,用油畫的濃烈色彩、雕塑的立體語言與新媒體藝術的科技奇思,為觀眾帶來藝術震撼。“青年藝術孵化區”更為藝術新星搭建起直通創投的星光大道。
高校師生作品占了近三分之二的展位。這些作品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多所院校,既有青年教師的心血結晶,又有博士生、碩士生及本科生的創新成果,形式多樣,彰顯出獨特的表現力。
“很多作品展現了正統、規范的美術功底或在藝術教育影響下的學院派風格,不僅唯美動人,而且洋溢著正能量,體現了藝術家的追求。”杜浩告訴記者,此次展覽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創新。“一位在讀博士巧妙地使用茶葉研磨出的顏料進行創作,尤其擅長用茶的咖色來刻畫樹葉。這將材料運用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其中體現出的創新性正是我們在高校美育中極力推行的。”杜浩說。
如今,形式豐富的藝術展覽為高校美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僅是高校藝術類專業,其他專業如傳媒、廣告、計算機等也紛紛開始與藝術領域進行跨界的融合與探索。這種跨學科和教育模式的創新,為學校教育和美育傳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方向。
在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藝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楊秀文看來,本次活動不僅在成果展示、國際交流和教育實踐3個層面推動美育發展,也為高校探索“產學研用”一體化路徑提供了有益借鑒。
此次展覽也是教育成果產業轉化的有效橋梁。其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中國藝術研究院青年藝術家的參展作品,體現出高校在美育“產學研用”體系建設中的階段性成果,同時也借助創投機制實現了從學術到市場的有效銜接。目前,一些企業已表示有意將展覽中的優秀作品轉化為文創用品,推向市場。
“展覽所表現出的藝術和創意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目前,我們正在與相關企業進行接洽,探討將一些優秀作品轉化為絲巾、桌布等文創產品。”杜浩說,希望通過藝術的力量,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在對美的追求中找到共同的語言,從而推動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2025年6月30日《中國文化報》
第6版刊發特別報道
《用藝術和創意連接產學研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