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尹傳紅致開幕詞
近日,第七屆上海科幻影視產業論壇在上海國際旅游度假區落下帷幕。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 “一帶一路”電影周期間的重要科幻板塊,自2019 年首屆論壇舉辦以來,該論壇已經成為中國科幻影視產業領域的重要品牌活動,其規模和影響力逐年擴大。每一屆論壇都緊扣時代脈搏,關注行業熱點,為推動中國科幻影視產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七屆上海科幻影視產業論壇圍繞“最新科技賦能文旅體商融合發展”,探討新技術發展對文旅體商融合的推動。來自全球的科幻作家、影視創作人、技術專家以及產業精英深度探討了“特色產業園區應如何構建產業生態” “科幻中的太空探索想象”“AIGC帶來的風險和機遇”“AI的出現是否會改變教育理念”“如何開展青少年AI教育”“AIGC在數字文娛領域的落地與展望”“科幻影視改編的產業鏈條” “當科幻照進現實”等多個前沿議題。論壇內容豐富、形式新穎,期間同步啟動了為期半年“幻未來”國際科幻 AIGC大賽,更是吸引了來自全球的目光,為推動中國科幻產業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多元活動精彩紛呈,聚焦產業前沿熱點
▲劉慈欣祝賀第七屆上海科幻影視產業論壇開幕
本屆論壇共設置了六大板塊,涵蓋影視與數字文娛的 AIGC 元宇宙生態等多個領域,針對科幻影視產業發展的不同方向,集聚了不同細分領域的頂尖人才。從學術研討到產業交流,從創意展示到技術應用,各項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全方位展現了科幻影視產業的活力與潛力。特別是在主題演講與專題論壇環節,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軍人物分享了他們對科幻影視產業的深刻見解。這些觀點不僅為與會者提供了寶貴的信息,更為中國科幻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尹傳紅在開幕致辭中表示,隨著流浪地球系列電影的成功,已經證明了中國科幻電影科幻影視化的重要潛力,也帶動了資本對科幻IP的關注。希望各領域專家和行業精英在此次論壇期間圍繞科幻IP轉化,技術融合與產業創新,AI賦能青少年教育,科技賦能影視、數字文娛化轉型等話題展開研討,以更多的思想碰撞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副會長戴曉軍致開幕詞
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副會長戴曉軍則結合權威數據,進一步描繪了中國科幻產業的美好圖景。他表示,2024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已經達到了10809.6億,連續兩年突破了千億規模。當下,中國科幻產業正經歷著業態融合與原創能力提升的關鍵轉型期,技術不僅改變了生活的方式,還在推動整個科幻產業的變革。上海科幻影視論壇是國內首個聚焦科幻影視產業論壇大會,匯集了國家級的機構學者,企業界的頂尖力量,一系列活動板塊直擊產業的痛點,構建了產學研融合的生態閉環,相信定能探討出未來科幻影視產業發展的更多可能。他也希望各方能夠凝聚力量,助力形成引領產業發展的新知生產力,并為實現我國科幻產業高水平的發展目標而不懈奮斗。
▲東方樂城公司招商部總經理 席行權 宣介東方樂城片區和產業園情況
隨后東方樂城公司招商部總經理席行權對東方樂城片區和產業園情況進行了宣介。片區占地2.4平方公里,規劃建筑面積220萬平方米,定位“度假+數字文娛”復合目的地,將打造主題酒店、文化演藝、潮流商業及數字內容全產業鏈,預計年接待游客近千萬、提供就業3萬。園區含6幅產業地塊(總建面17萬㎡),重點引入全球影視、數字內容與IP服務企業。項目毗鄰機場聯絡線及多條地鐵,交通便捷。目前土地增補及掛牌正加速推進,誠邀海內外伙伴共建世界級文旅新地標。
▲中國科教電影電視協會常務理事,國家電影局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 沙錦飛 進行主題演講
在科幻電影創作主題演講中,國家電影局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終身榮譽理事,中國科教電影電視協會常務理事沙錦飛強調,科幻電影要以科學為基、市場為向,憑“聞所未聞”的創意、導演化視覺奇觀與科幻驅動敘事贏得觀眾,而非堆砌特效。他倡議設立“科幻架構師”,由科學家與作家組成團隊,為導演搭建嚴謹的科學邏輯與想象框架,助力低成本、高品質創作,推動中國科幻電影持續突破,相關直播活動在網絡上形成廣泛共鳴。
▲與會專家為“幻未來”國際科幻 AIGC大賽啟幕
第七屆上海科幻影視產業論壇的成功舉辦,不僅為行業內人士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的平臺,也更大范圍內提升了科幻影視產業的影響力,對中國科幻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同步啟動的“幻未來”國際科幻 AIGC大賽,是一場融合 AIGC、商業應用與藝術創作的跨領域賽事,旨在從學術角度探索AIGC的實踐應用,推動國際文化交流,以科幻思維賦能傳統文化與非遺文化,以面向未來的想象和創意助力品牌打通渠道,挖掘創意人才,打造 “賽、展、商” 閉環的新業態。大賽聚焦AIGC在廣告創意、文創產品、影視短劇等領域的落地應用,將通過賽事機制、產業轉化和公共展示,推動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實踐樣本。
▲第七屆上海科幻影視產業論壇新片發布會活動
此外,論壇期間還舉辦了科幻影視作品發布會、科幻新書發布會等活動。在新片發布會上,《三體》電視劇視覺導演陸貝珂帶來了根據同名科幻小說改編的新片《群星,我的歸宿》;著名科幻小說作家、編輯墨熊分享了正在愛奇藝熱映的《余燼行者》;遇見館藏藝術中心創始人黃鶯預告了正在制作中的院線新片《成也蕭河》;上海電視臺技術中心陳藝溢帶來了面向青少年的科普短視頻劇集《異星物理狂想》第一集:震蕩的重力;《三體》衍生漫畫藝術總監喬飛導演則展示了他的獨立創作實驗短片《播種》(根據王晉康科幻小說《水星播種》改編)。
▲2023年雨果獎-最佳職業藝術家 趙恩哲《智繪星辰》項目發布
在新書發布會上,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劉婧發布了即將發行的新雙月刊《未來少年派》,定位“跨學科·項目制”的青少年科創讀本,為新生代作者和讀者搭建實踐平臺。而上海浦東新區科幻協會的新任總編零始真也宣布將與微信讀書合作,正式推出浦東科幻協會的新會刊《幻未來》電子期刊,介紹了編輯部成員,并當場開始征稿。
另一方面,全國少兒科幻聯盟十余部融合科學想象與多元人文視角的原創作品集中亮相,展現了中國兒童科幻創作的最新活力。例如,劉芳芳的《紅窗花》和《想象未來的孩子 ,歡迎來到機器世界》;左文萍的系列長篇《火星拓荒者》;竇晶的“機器人三部曲”《機器人哥哥》《我在地球遇見你》《噓——地球有秘密》;徐慧莉的冒險類少兒科幻《勇闖魔怪谷》《大戰幽靈島》;何濤的歷史科幻長篇《靖難風煙》;姜永育科普與懸疑融合的《逃離活山島》和低齡互動讀物《巨人的城市》;鄭琪琪用精美插畫描繪人類未來棲居地的《暗夜有星》等。在跨媒介嘗試中,科幻藝術家趙恩哲宣布,其圖像小說《智繪星辰》將同步推出短劇與潮玩,探索“IP 一體化”新路徑。業內人士指出,這批作品題材跨度從紅色記憶到火星拓荒、從人工智能到歷史時空,體現了中國少兒科幻向深度與多樣化并進的趨勢,也為IP開發與科普教育提供了豐富素材。
凝聚行業專家觀點,推動中國科幻產業發展
▲與會專家探討特色產業園區應如何構建產業生態
近年來,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國內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數量呈現增加的趨勢。各地政府和企業紛紛投資建設文化產業園區,以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和發展。然而,對于園區而言,其實是越來越卷了。隨著競爭的加劇,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開始注重品牌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在“特色產業園區應如何構建產業生態” 的專題論壇上,著名科幻作家、晉中信息學院太古科幻學院院長張冉,著名科幻、科普作家鄭軍、上海市動漫行業協會秘書長張煒、上海源深體育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晨敏、中關村科幻產業創新中心副總經理田松松,圍繞特色產業園區如何構建產業生態、企業留存、定位選擇和未來趨勢展開討論,探討了如何整合資源、優化環境,打造具有特色和競爭力的科幻影視產業園區。
▲與會專家探討科幻作品對太空探索的影響
在“科幻中的太空探索”對話環節,論壇攜手上海天文館“銀河講壇”,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展教中心展覽及教育活動策劃人金崢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科普時報社社長尹傳紅、上海科技館天文研究中心主任林清、上海戲劇學院藝術創作中心主任魏東曉、著名科幻作家星河嘉賓,回憶《2001太空漫游》《我,機器人》《飛向人馬座》等經典如何點燃航天夢想,并分享參與天文館沉浸式劇場、數字球幕影片創作的經驗。大家認為,硬核科學應為故事奠基,但必須嫁接“聞所未聞”的想象與飽滿的人文情感,才能跨越“科普—科幻”鴻溝,激發觀眾共鳴。
▲與會專家探討AIGC技術帶來的機遇與風險
隨著 AI 技術的興起和元宇宙概念的爆火,國家戰略在 AIGC 數字產業的頂層布局快速展開,“AI+科幻”成為了挺進數字經濟時代最具發展潛力的方向之一,也在本次論壇期間得到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在圓桌對話環節,中國信通院法律大模型應用評審專家、萬商天勤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張烽、中國科技法學會副會長蔣坡、中國投資協會投資信息專委會科幻產業辦公室主任翟雪蓮、著名少兒科幻作家陸楊、上海元啟元宇宙產業促進中心主任端木海嬰等與會嘉賓們就圍繞這一熱點話題,探討了 AIGC 技術在科幻影視創作中的應用前景,以及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科幻影視產業的升級發展。這些新技術、新理念和新業態,不僅改變了內容創作模式,也將為科幻影視產業帶來了全新的商業生態和市場機會。
▲與會專家探討AI的出現是否會改變教育理念
在AI的出現是否會改變教育理念的討論中,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副秘書長、科幻專委會主任付昌義、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終身榮譽理事沙錦飛、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起點資本創始合伙人孔華威、著名科幻作家江波等嘉賓表示AI正在倒逼教育的改變,減少機械訓練,增加想象力應該成為新共識,雖然AI技術普及的不均衡可能會造成新的教育鴻溝,但有望得到快速彌合,避免將人工具化,激發熱愛將成為教育的重大課題。
▲與會專家探討數字時代的IP商業化運營
在探討科幻IP如何真正破圈這個話題時,著名科幻作家蕭星寒、少年兒童出版社總編輯陸小新、中國移動咪咕數媒內容運營總監孫曉琳、上海風語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文旅內容生態部副總監張睿、時光矩陣聯合創始人郁剛圍繞IP授權、原創IP、衍生品開發、生態開放等問題,就各自的產業實踐進行了分享,涉及的《十萬個為什么》與文旅的結合落地、《流浪地球》的產品化、IP的物質化與完整呈現、跨界聯名與IP二創等話題引發了與會者們廣泛的共鳴和熱烈的討論。
▲與會專家探討AIGC在數字文娛領域的落地
對于AIGC在數字文娛領域的落地與展望,三十人論壇執行主編竹君、上海上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拯、中國廣告協會文創與IP專委會秘書長徐超、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動漫游戲專委會理事趙恩哲、夸密量子創始人兼CEO張文卓博士則展開了精彩討論,指出當下AIGC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AIGC給影視與文創行業從業個人帶來巨大機遇,大世界模型正在孕育新一輪的海嘯,從業者需要張開懷抱,充分地擁抱新技術、新工具。
▲與會專家探討青少年教育與AI的應用
與此同時,作為上海科幻產業論壇的核心主題,“青少年與AI”的關系也是分論壇熱議的重點。著名少兒科幻作家小高鬼、上海科技館天文研究中心天文數字研究室主任施韡、《兒童時代》執行主編于晨、 法學教授蘆琦、著名科幻作家錢莉芳參與討論,他們圍繞AI對教育、就業的影響,通過應用中的風險及各自的應對,重新定義能力與人才,提出問題導向、審美的意義、勞動的價值等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引發了與會者廣泛而深刻的思考。
▲與會專家探討比科幻更科幻的現實技術
在“科幻照進現實”環節,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上海浦東新區科幻協會會長顧備,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普作協常務理事劉兵,著名科幻作家蘇學軍,喵嗚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陳新越等專家,從人工智能的幻覺談起,涉及人工與智能、大模型語料、制度建設、立法與監管等多個角度,發出破除工具迷信、強調人文價值的倡議,呼吁審視當代科幻在面對現實科技加速時的角色與責任。
▲與會專家分享科幻影視改編案例
對于科幻電影產業的核心創作,在“科幻影視改編”板塊中,上海電影評論協會會員、著名編劇、影視策劃王策,知名視覺導演陸貝珂,《三體》、《鬼吹燈》舞臺劇編劇顧奕,《太陽墜落之時》導演鄭航,《索拉里斯二號》導演柴曉春等深耕科幻影視創作的導演與編劇現場分享,他們結合親歷的創作經驗分享行業現狀和改編難點,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國科幻影視作品少、投資收縮、科幻跟不上科技現實的種種問題,探討了中西科幻的融合,并各自提出了中國科幻影視進一步發展的建議,呼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發出利用AIGC等新技術增加科幻作品產出的希望。
與此同時,此次論壇還以科幻產業為鏈接,促進了不同領域之間的跨界融合。通過集聚科幻、文化、經濟、教育等領域的眾多專家、學者、導演、制片、編劇以及企業負責人,論壇打破了行業壁壘,實現了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這種跨界融合為科幻影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動科幻影視創作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提升作品的質量和水平。此外,論壇也為中國科幻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在各項活動中,年輕的科幻創作者和從業者有機會與行業前輩和專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學習,汲取經驗和智慧。隨著論壇的影響力與輻射效應越來越大,將吸引更多的人才關注和投身于科幻影視產業,為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論壇上所形成的一系列專家觀點和行業共識,也將為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企業進行戰略決策提供專業權威的參考依據,有助于優化產業發展環境,促進科幻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自《關于促進科幻影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落地以來,中國科幻產業已全面進入提質增效新階段。本次論壇正是政策導向下的重要實踐,通過搭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推動科幻產業與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國家戰略新興產業深度融合。第七屆上海科幻影視產業論壇的圓滿閉幕,標志著中國科幻影視產業在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未來,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科幻影視產業將迎來更加輝煌的發展前景,創作出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優秀作品,在全球科幻舞臺上展現中國力量。中國科幻產業也將借此東風,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成為推動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全球科幻舞臺上以更加自信、開放和包容的姿態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