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個夢,憑啥能讓那么多人如此惶恐?”
近段時間,日本的旅游業遇到了突然的“爆冷”,更是有不少民眾開始恐慌離島。
而這一切都來自一個名叫“7月5日日本將發生大地震”的傳言,這可不是一則簡單的“謠言”,因為國外僅僅一個平臺上,相關的視頻就超過1400個,播放量超過1億次。
由此可見這個“預言”的傳播范圍有多廣,那么這次預言到底從何而來?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愿意相信這個預言呢?
這一切的起點,居然只是來自一位日本漫畫家龍樹諒的“夢”。她并不是地震學家,也不是天體物理學專家,只是一位曾經在90年代創作過一部漫畫的作者。
這部漫畫名為《我所看見的未來》,出版于1999年,原本銷量平平,讀者也只是小圈層中的忠實粉絲。
但誰能想到,這部漫畫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之后被人翻了出來,書中提到“2011年3月會發生大災難”的那一頁突然之間被賦予了近乎神諭的地位。
原本的一頁畫面,現在成了她“精準預言”的鐵證。從此,“龍樹諒”這三個字搖身一變,成了民間“預言女神”。
時間來到2021年,出版方又趁勢推出了這部漫畫的《完全版》。這一版可不再只是單純的復刻,而是加入了“新內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句“2025年7月將有大災難”。
更離譜的是,書中居然還標注了一個明確的日期:“7月5日”。這一次,不僅地震,連海嘯、火山爆發、城市沉沒、通訊中斷等災難元素一股腦兒全上了。
如果說2011年的那一頁只是巧合,那么這一次的7月5日,已經徹底成為各類陰謀論和“世界即將毀滅”視頻創作者的靈感源泉。
日本媒體并沒有坐視不理。面對傳得沸沸揚揚的“7月5日大地震預言”,日本氣象廳不得不出面緊急辟謠。
官方的說法很簡單直接:沒有任何科學依據顯示會在那個時間點發生大規模自然災害。
地震預測并不是靠夢,更不是靠漫畫。但是,現實往往比官宣更不講道理。即便氣象廳說得再理性,也抵不過社交平臺上的一個個剪輯精良的視頻、一個個“翻書找預言”的短片。
人們寧愿相信網絡上那張“海嘯淹沒東京塔”的合成圖,也不愿聽信專家的“不會有事”。
就在人們討論得如火如荼時,龍樹諒本人也終于發聲了。在她的新作《天使的遺言》中,她幾乎可以說是“親手推翻”了自己的預言。
她明確表示,“7月5日不一定會發生什么事”,夢中所見不過是可能發生的畫面,而非現實的倒影。
甚至她還補充了一句:“漫畫中提到的那些日期和場景,有些其實是出版社編輯從我的訪談內容里整理出來的,并不是我親筆畫的。”
換句話說她的意思就是夢歸夢,畫歸畫,真正把夢當成預言來對待的,可能恰恰不是她本人,而是那些懂得市場運作的出版人。
這番“澄清”看似誠懇,但并未起到降溫效果。社交平臺上的討論反而更加激烈。畢竟當一個人曾“預言成功”過一次,后續無論她如何否定,人們依舊會選擇相信她說的“萬一是真的呢”。
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心理現象:人們在面對不確定和恐懼時,寧可相信最壞的可能。
再加上如今網絡上“搬運”消息成為流量密碼,誰還會在意作者本人到底怎么說?龍樹諒越是否認,越是讓人覺得“她可能知道些什么,只是不敢說”。
不僅普通民眾神經緊繃,就連日本國內的旅游業也開始受到影響。有旅游機構反映,7月上旬的游客預訂量出現了罕見的下降,尤其是外國旅客。
一些人甚至在社交平臺上曬出“取消機票”的截圖,理由很簡單:“怕地震。”連帶著臺灣、香港的一些旅行社也開始收緊赴日團的行程安排,避免在“7月5日前后”赴日。
說到底,沒人愿意在一場“可能發生”的災難預言中成為犧牲品。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這一場圍繞“夢中海嘯”的社會風波,其實很像一場大型集體焦慮的體現。
在現實生活中,天災、疫情、戰爭等不確定性越來越多,人們對未來的安全感不斷下降。
當某個符號——比如龍樹諒的夢、漫畫中的畫面——能讓人們在混亂中找到一種“解釋”或“指引”,那么它的傳播就有了動力。而即便當事人親口否認,整個輿論也早已不再受她個人控制。
龍樹諒后來也只能順勢而為。她在媒體采訪中承認,雖然她不認為7月5日一定會發生災難,但大家因為這件事變得更關注災害預防,也未嘗不是好事。
換句話說,既然謠言已經傳開,真想扭轉也難,那就干脆把它變成一次全民防災演習的契機。
于是,災難預言的荒誕性,居然在不經意間帶來了“積極”效果——日本不少學校、社區甚至開始用“7月5日”為契機開展防災演練。
如今距離7月5日已經不足一周,網絡上的話題熱度卻絲毫沒有下降跡象。有人真的開始準備避難包,有人提前訂好了那天的高速巴士票,還有人索性打算那天不上班躲在家中。
即使越來越多的聲音指出這一切不過是漫畫誤讀、夢境加工、市場炒作和集體焦慮的混合產物,也依舊無法阻止它持續發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