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一個人要走到多遠,才會決定什么都不選?張發奎那年已經七十多歲,坐在香港灣仔的老宅子里,一壺茶,幾片橄欖。
北京來人了,帶著一張破舊的老照片,照片上,他和葉挺、白崇禧、李宗仁并肩而立,年輕、堅定,滿臉都是風霜和信念。
來人把照片擺在桌上,等他表態,他看了半晌,最后說了一句:“照片里的人都走完了,就我一個還在。”
然后他寫了一封回信,字句不多,只有一句話:“我兩頭都不去,就在香港養老。”這一句話,傳回北京,也傳回了臺北,兩邊都沉默了。
為什么一定是張發奎?
那年是1957年,張發奎徹底把話說死了,可你要是把這事往前倒30年,誰能想到,這個北伐鐵血將軍,最后會選了個誰都不靠的結局?
故事得從1925年說起,那年,張發奎是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軍長,軍部設在廣州,他帶著隊伍一路北伐,打得干脆、狠辣,葉挺和賀龍都是他手下合作過的軍官。
那是個講理想的年代,孫中山主張“聯俄聯共”,他也支持,他沒太多政治算盤,打仗是打仗,革命是革命。
周恩來為什么后來老是盯著張發奎?就因為這段歷史,北伐時期的第四軍,后來被稱作“鐵軍”,而張發奎,是這支鐵軍的旗手。
他不是那種一戰成名的將領,但在關鍵節點上,總能打出結果,葉劍英后來對人說:“張老總是個硬人,早年我們都服氣。”
抗戰八年,他守在粵北山里,1937年,日本人打到南方,張發奎升為第四戰區司令長官,指揮部設在粵北山區。
那年他已經45歲,沒什么雄心了,干脆一頭扎進山里跟日軍干,日軍的情報里多次提到:“第四戰區壓力甚大”,打得最狠的幾場仗,張發奎都親自指揮。
你說他是不是抗日名將?他是,可惜的是,他打得再好,也擋不住國民黨內部的猜忌,他不靠蔣介石,也不聽李宗仁。
四戰區打完,他沒等到獎賞,反而被調職,但他沒說話,收拾東西就走了,周恩來總理對這事記得很清楚。
后來談到統戰對象,他點了張發奎的名字,說:“這人有骨頭。”1949年,解放軍快進廣州了,葉劍英托人捎話給張發奎:“回來看看,嶺南變了顏色。”話說得不重,帶著幾分試探。
兩邊都不去
張發奎住在香港九龍,租了個小別墅,那幾天他天天站在陽臺上抽煙,看著對岸的廣州城,禮炮聲響起的時候,他沒說話,只是把煙掐了。
他沒回,也沒投奔臺灣,這個決定,誰都看不懂,有人說他在觀望,有人說他在算計,但其實,那時候的張發奎已經做了決定,他不想站隊。
蔣經國來信,他看都不看就扔了,1950年,蔣經國在臺灣重整舊部,親自給張發奎寫了封信。
信里寫著:“先生昔日肝膽相照,盼君共襄黨國大業。”信到了香港,張發奎看都沒看,直接扔進了垃圾桶,對身邊的隨從說了一句:“黨國情分,我已經盡了。”
他不是賭氣,他是真的不想再回頭了,周恩來總理也來信,但他一直不回,同一年,北京方面也動了心思。
周恩來總理啟動了統戰方案,找到了張發奎當年的老部下李朗如,讓他寫信,李朗如寫得很含蓄:“老總,廣州變了味道,值得你看看。”
信發出后,像掉進了海里,張發奎沒回,也沒提起,過了不久,何香凝也來了封信,信里話說得重了些,對國民黨舊部有些批判。
張發奎看完,臉色變了,他對家人說了一句:“要是回去了,怕是要被上課。”李濟深、蔡廷鍇都來勸,他還是不動。
后來周恩來換了策略,他找到了李濟深,讓他寫信,李濟深是張發奎的老上級,寫得很誠懇:“老弟你若不放心,可先到廣州養養神。”
張發奎動容了,信一直夾在他的書里,紙都發黃了,他沒回信,但誰都看得出,他猶豫過。
1956年冬,蔡廷鍇親自登門,帶了一瓶家鄉米酒,兩人聊了三個小時,全是當年打仗的事,臨走前,張發奎說:“我這把年紀,不折騰。”話說得軟,但意思很硬。
1957年,他放下了紫砂壺,說出那句定音的話,1957年夏天,張發奎通過“李兄”帶話給周恩來總理:“我兩頭都不會去。”
這句話成了他的立場,程思遠最后一次去香港,給他帶了一張老照片,那張北伐合影,他看了很久,說:“照片里的人都走完了,就我一個還在。”
他沒哭,也沒笑,只是寫下那句:“我兩頭都不會去,就在香港養老。”周恩來總理看完信,沉默了很久,最后只說:“尊重他的選擇。”
不過也有人勸他去美國養病,他笑了笑:“一旦漂洋過海,魂都找不到棲身處。”他留在了香港。
每天清晨,他沿淺水灣走半個小時,回來后,泡一壺茶,翻開《資治通鑒》,朋友問他后不后悔,他擺擺手:“戰場上后悔無用,退下來更無用。”
周恩來沒再派人來,臺北那邊也沉默了,他們都知道,張發奎已經徹底說了再見。
1980年3月10日,跑馬地養和醫院,張發奎走了,凌晨一點多,沒說話,也沒交代什么,訃告上寫的是:“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抗日名將。”沒提政黨,也沒寫立場。
臺北送來花圈,北京送來挽聯,兩束花,隔著海,送給一個誰都沒站隊的老兵,有人說他是明哲保身,也有人說他是自斷退路。
我倒覺得他是活明白了,打一輩子仗,到頭來,他選了一條最難的路——不靠誰,不投誰,不說話,也不表態。
他不是怕,而是倦了,他說:“我兩頭都不會去。”這句話,不是拒絕,而是放下,他不是不愛國,他只是把一生的愛,都留在了那個沒有顏色的香港清晨里。
信息來源:抗日名將張發奎(1896—1980).始興縣人民政府 2015-03-1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