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可喜可賀的消息傳來:我國自主研發、自主可控的新一代國產通用處理器—— 龍芯3C6000正式亮相。國產芯片終于撕開西方技術封鎖的鐵幕!這一突破性成果,不僅打破了西方長達數十年的技術壟斷,更在中美科技博弈的賽場上,為中國拿下至關重要的首勝。
在全球科技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半導體產業已然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支柱,深刻影響著眾多領域的發展進程。
半導體指室溫下導電性能介于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材料。半導體在集成電路、消費電子、通信系統、光伏發電、大功率電源轉換等領域應用。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半導體消費市場,已然成為行業增長的核心引擎。
回顧我國半導體的發展歷程,直至今天的國產C36000問世,得益于幾代科學家的堅持與創新。
1956年提出“向科學進軍”戰略,王守武等專家培養了首批專業人才,并研制出首顆鍺晶體管及集成電路,為產業奠定基礎。1964年成功研制出首塊集成電路,應用于“兩彈一星”工程。2014年,中芯國際實現14納米工藝量產,華為海思推出麒麟芯片,標志著技術水平顯著提升。龍芯3C6000的問世,打破了“卡脖子”局面,徹底擺脫對外國的技術依賴。
中國半導體正蓄積力量,只待風口來臨,一飛沖天,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
1、近年來,國家將半導體列為戰略性支柱產業,政策利好支持持續加碼。
2、相關數據顯示,中國芯片自給率要在2025年芯片自給率超70%的目標,而當前我國芯片自給率約35%,提升空間巨大。
3、無論是云端訓練大模型還是邊緣設備運行AI應用如自動駕駛、智能家居、工業機器人,都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這直接轉化為對高性能芯片的需求。
4、世界各國認識到半導體對國家經濟和安全的戰略重要性,紛紛出臺巨額補貼政策(如美國的CHIPS法案、歐盟的《芯片法案》、中國的國家大基金等),推動本土半導體制造和研發能力建設,帶來巨大的投資機會。
5、據預測,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從2020年5%升至2025年21%。2030年將增長至8678億美元。
由此可見,半導體將在市場占據較大比重份額,前景不可估量!
經過長期深度研究和復盤,我們為大家整理出四家“半導體”優質龍頭企業,請大家務必重視!
第一家:滬硅產業
是國內少數實現300mm大硅片量產的企業之一,掌握了300mm硅片的全套核心技術,擁有606項授權發明專利。
第二家:臺基股份
其生產的大功率晶閘管、整流管等產品,在高壓直流輸電、無功補償等電力系統環節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確保電力系統高效、穩定運行的重要基礎。
第三家:廣大特材
其自主研發的半導體級超高純合金已通過長江存儲批量驗證,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504.79%。
第四家:芯朋微
擁有先進的“高低壓集成技術平臺”,一季度凈利潤4107萬元,同比增長72.54%。
您的在看,是我創作的動力!
免責聲明:本分析基于互聯網信息整理,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根據市場行情獨立判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