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崢
用數字喚醒沉睡的中華符號;讓靜態的“詩”變成可以唱的“歌”。在日前結束的第十八屆“挑戰杯”四川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省賽終審上,來自四川大學兩個本科生團隊以“符號轉化的破圈傳播策略”“多模態‘形音義’還原詩詞原生態”兩個項目摘得哲學社會科學類特等獎“雙黃蛋”,并將于今年下半年代表四川參加全國角逐。
團隊成員在“挑戰杯”現場介紹項目內容
據了解,兩支團隊都來自四川大學文新學院中華文化傳承與全球傳播數字融合實驗室。“當下,兩個項目都有不錯的發展前景。符號團隊發掘了一百多件文物、三千余本古籍、兩千多個符號,在學術研究和實際應用上都給出了亮眼成果;詩歌團隊復現了一千多首詩的樂譜,基本覆蓋所有耳熟能詳的詩詞。”項目指導老師宋耀告訴封面新聞。
科技助力 兩千個文化符號數字化
三星堆銅人黃金面具、金沙太陽神鳥、敦煌化生童子……這些大眾耳熟能詳的文化符號,如何在數智驅動下,進行現代化轉化與破圈傳播?基于對國內外文化事件和現象的深入考察,團隊同學從文化傳播的需求側、供給側、可能性三方面入手,結合傳統的問卷、訪談調研和創新的腦電、AI技術展開深度調查,最終形成“符號轉化的破圈傳播策略”。
團隊參與搭建的“巴蜀符號圖庫”
依托廣泛調研與實證檢驗,團隊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先是基于不同遺址的考古實踐與中華文化傳承與全球傳播數字融合實驗室的腦電實驗,選取出千余個有傳播潛力的待孵化符號;然后將自研生成式模型與大語言模型的開發過程整合為通用模板,幫助多方使用更智能、更先進、更高效的數字工具,為符號的轉化與傳播提供新的技術支持。
“目前,我們已從遠古到唐宋的古籍、文物等材料中發掘出了三星堆銅人黃金面具、金沙太陽神鳥、敦煌化生童子等兩千多個有深度、有厚度、有亮點的傳統符號,而且得到上百個涵蓋政、研、產領域不同組織的認可。能將沉睡的中華符號以數字技術喚醒,是我們項目的幸運。”團隊成員王佳璇表示。
一千余首詩歌 “唱”出來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我們的文明從未斷絕。”如何讓古詩文經典繼續潮起來?“多模態‘形音義’還原詩詞原生態”項目團隊給出了一份青年答案。“我國古典詩歌是詩、樂一體的,很可惜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詩歌的古唱法。”團隊成員黃旭三、楊澤璽和張翔告訴封面新聞記者,而該項目努力讓詩歌從靜態的“文”變成可以唱出來的動態的“歌”。
那么古人是怎么吟唱詩歌的?
團隊采集被試觀看巴蜀符號的腦電數據
在四川大學中華文化傳承與全球傳播數字融合實驗室的學習過程中,團隊成員參與了《春草堂曲譜》《玉尺樓曲譜》《春雨樓曲譜》等一千三百余部古籍的整理與數字化,發現沉寂在古籍中的詩歌工尺譜,并借助大語言模型將其破譯為五線譜,現下已還原了千余首詩歌的樂譜。
團隊告訴封面新聞,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同學們還開發了“詩詞原宇宙”網站。網站設置了“字斟句酌”、“重返現場”、“身臨其境”等版塊,通過調動訪者的視覺、聽覺、感覺等多感官,嘗試還原詩歌歷史現場。黃旭三告訴記者:“目前,該網站已獲得數萬次瀏覽,在訪者的留言中,我們收到很多建議,這也是團隊努力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