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上海交大學生遭校外人士毆打一事繼續保持著極高熱度。#上海交大沖突事件引校門開放之爭#等話題登上熱搜榜。此前一日,話題#上海交大學生疑被校外人士毆打#也在微博熱搜上。
此事“體量”并不大,但急劇發酵為公共事件,讓人感到意外。根據網友發帖稱,6月30日晚,一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在校內體育場跑步時被足球砸中頭部,發現踢球者為校外兩名小孩。該學生與踢球小孩的家長發生言語沖突后因身體不適倒地,小孩家長持續腳踹學生。最后該學生被救護車送往醫院治療。
此事一出,即刻引發公眾對于大學校園應不應該開放的廣泛爭議。支持者認為,大學本身的功能決定其需要向社會公眾打開大門,不能因噎廢食。反對者則以此次事件為例,認為校園過度開放會帶來很多不確定的安全隱患。
在這一氛圍中,7月2日凌晨,上海交通大學保衛處賬號平安交大發布聲明表示正與公安部門協同聯動,積極配合依法調查處置,強調“將進一步加強校園安全管理,強化校外來訪人員校園文明行為管理和引導”,這一表態讓很多人擔心上海交通大學會就此封閉校園。
盡管該校校管辦在最新回應中表示,目前并未收到學校政策調整的通知,校外人員仍可按照原來的方式預約進校。但由于此次事件帶來的影響,已經“溢出”了一座大學校門,若是其他學校也“順勢”嚴控社會人員入校,無疑將讓本就艱難推進的“大學校園開放”事務陷入困局。
教育部曾表示,大學校園更好向社會公眾開放,有利于大學更好融入社會、服務社會。但現實很骨感,近年來,高校在“大學校園開放”一事上態度和做法不一,“開放難”較為突出。就在7月2日,一則題為《大學校園向公眾開放咋就這么難?》的新華網評,直言批評了校園大門“欲開又止”的問題:有的采取網上預約“限制性開放”,但不是名額太少就是預約程序繁瑣卡頓;有的像是“擠牙膏”,沒預約平臺不說,還僅限周末刷身份證入校;有的干脆完全封閉不讓進。筆者近期進入一所大學也發現,外部來校辦事人員必須由內部人員接進去。而就在幾年前,筆者和球友去該校足球場踢球,還可以自由出入。
在繼續嚴肅探討如何合理有序地“打開”高校大門、恢復校園內外正常交流態勢的同時,必須提醒:把上海交大校園沖突事件作為“大學校園不應開放”的鐵證據,來堵悠悠之口,非常不妥。
換言之,這事和大學校門開放與否,毫無邏輯關聯。原因很簡單,這類事件,無論在校門內外,都可能發生。把校門封閉起來,就能高枕無憂?別忘了,學生也是要出校門的,和校外人員發生糾紛的可能性并不為零。屆時又該如何看待?難道還要把學生和所謂的社會人員“隔開”嗎?
沖突的發生與解決,與校門開放無關,與個人有關。根據多方描述——包括媒體報道所引述的疑似被打學生的帖子,學生被足球擊中頭部是導火索。此后,雙方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都不夠冷靜,而在該學生倒地之后,小孩家長的連續踹人,更是顯現出極端一面。這種表現令人難以理解,這個時候,放下個人恩怨、趕緊救人或尋求幫助,才是常規操作,豈能受制于“沖動的魔鬼”,令傷害升級?
筆者多年堅持業余踢球,所見皮球擊中他人的情形不知凡幾。但這種意外,多在一聲“抱歉”、相視一笑中消解。但發生在上海交大的一幕,卻提醒世人:在小摩擦中保持清醒頭腦、以包容和寬容的意識極力遏制沖突,至關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前述事件給所有人上了一堂社會文明課。而這堂課,并不需要區分大學內外。
說到底,沖突歸沖突,“開放”歸“開放”,不必混為一談,更不可強詞奪理地以此事為由,質疑大學校園有序開放的正當性和必要性。希望上海交大能經歷事件考驗,繼續“敞開大門”。也希望越來越多的高校擺脫糾結之心,大膽開放校園、科學管理校園。
特約評論員 伍里川
上游評論投稿郵箱:sypl2020@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