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東北農村的冬天,冷得能凍裂骨頭。
中國氣象局數據,1976年齊齊哈爾最低-37.2℃。風一刮,像刀片子往骨頭縫里扎。
那時候沒暖氣,玻璃窗薄得能透雪。社科院調研說,1978年黑龍江98%農家用火炕。
火炕是泥砌的,爐膛連炕面,得不停添柴。
一晚上得添三次,不然早上被子涼透。遼寧鞍山老人口述,炕頭最暖,全家搶著睡。手腳慢的,只能蜷在炕末,半夜凍得縮成團。
下地?
跟踩冰窟窿似的,腳丫子瞬間發麻。
凍梨凍柿子不是傳說,吉林農科院1979年報寫得清。
家家戶戶冬天做凍品,凍肉皮能吃到開春。
炕頭是全家中心,孩子寫作業,大人蒸饅頭。凍梨得用冷水泡,咬一口,酸里帶點冷甜。賬本上冬天開支,柴火棉花占了一大半。
煮一鍋凍肉皮,滿屋子膠香,那是最盼的暖。窗上霜結得厚,孩子像小耗子鉆炕被。凍瘡是東北娃的“勛章”,誰家沒有還不服氣。
窗戶講究的釘塑料布,普通的用舊糧袋補。風大時塑料布嘩啦響,像有人敲門。孩子偷偷捅洞,爹瞪眼,娘邊哭邊補。
棉褲厚得像睡袋,棉鞋捂腳,腳趾還是麻。出門干活,冷風割臉,哈氣成白霧扎得慌。
可莊稼人偏有股勁,北風再猛也得往前蹚。凍瘡疼得睡不著,開春結痂剝皮,沒人抱怨。
老一輩說,皮糙肉厚,都是這么扛過來的。1978年后有電了,村里自籌路燈,安上電線。電暖包進了供銷社,老人嫌費電,舍不得多用。
暖氣管子熱了,凍瘡少了,火炕卻慢慢歇了。現在只在冬至、祭祖時燒,煙火氣淡了。
有人說,暖氣雖好,總覺得不如火炕實在。耀州灣村有老農,至今堅持燒炕,“凍慣了,新玩意不踏實”。
現在孩子穿羽絨服,屋里暖烘烘,哪懂竄炕被的熱鬧?冰雪里的堅韌、火炕的紅光、凍梨的酸甜……那是最冷的冬天,也是最暖的歲月。
想知道更多東北老故事?點關注不迷路。文中細節綜合多方資料,具體以實際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