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掉重負,輕裝上路
歷史上,眾多得道禪師為了追求更高的修行境界,毅然放下塵世一切。豐子愷在談及佛教大師出家時,曾作出如下精辟分析:
“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為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一座三層樓。
“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孝子慈孫,這樣就滿足了,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抱這樣的人生觀的人在世間占大多數。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這里,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
“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類人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他們以為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些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
為了探知生命的究竟、登上靈魂生活的層樓,把財產子孫都當作身外物,輕輕放下,輕裝前行,這是一種氣魄。
一位佛教法師在出家前曾是一名教師。在剃度的前一天晚上,他與自己的學生話別。學生們對老師能毅然割舍一切遁入空門既感到敬仰又難以理解。一位學生問道:“老師為何選擇出家?”
法師淡淡答道:“無所為。”
學生進一步追問:“難道忍心拋下骨肉親情?”
法師給出了這樣的回答:“人世無常,猶如突發重病而亡,欲不拋又怎能做到?”
法師正是看透了人世的無常,也洞悉了“不拋又怎能做到”的人生真相,因此毅然決然地割舍塵世。
人活于世,常被諸多事物纏身——事業、愛情、金錢、子女、財產、學業,這些看似都至關重要,一個也不愿放下。然而,什么都想得到的人,最終往往被物欲所累,導致一無所有。唯有懂得放棄的人,才能達到至高的境界。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背負著行囊在路上前行,負累越少,走得越快,便能盡早觸及生命的真諦。遺憾的是,人們渴望的東西太多,背負著沉重的負擔還不夠,還要給自己增添莫名的煩惱。
一個背負沉重包裹的憂愁者,千里迢迢地趕來尋找無際大師。他滿腹苦水地傾訴道:“大師,我深感孤獨、痛苦與寂寞,漫長的跋涉已使我疲憊至極。我的鞋子早已破損,荊棘刺破了雙腳,雙手也受傷流血不止,喉嚨因長時間的呼喊而變得沙啞。為何我仍無法找到心中的陽光呢?”
大師溫和地問道:“你的大包裹里究竟裝著什么?”
憂愁者答道:“它對我至關重要,里面裝著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后的哭泣,以及每一次孤獨時的煩惱。正是依靠它,我才得以走到您這里。”
于是,無際大師引領憂愁者來到河邊,兩人乘船渡河。上岸后,大師說道:“你扛著船繼續趕路吧!”
“什么?扛著船趕路?”憂愁者大感驚訝,“它如此沉重,我怎能扛得動?”
“是的,孩子,你確實扛不動它。”大師微微一笑,解釋道,“過河時,船固然有用,但過了河,我們就應放下船繼續前行。否則,它將成為我們的累贅。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這些經歷對人生皆有價值,它們能升華生命,但若執著不放,便會成為人生的沉重負擔。放下吧,孩子,生命不必如此沉重。”
“生命不必如此沉重”,這句話也讓我們領悟到生命的智慧:放下痛苦,方能收獲幸福;放下負擔,才能走得更遠。
天空遼闊,能容納無數的飛鳥和云彩;海湖寬廣,能盛載無數的游魚和水草。要想擁有足夠輕松自由的空間,就必須拋卻瑣碎的繁雜之物,諸如無意義的煩惱、多余的憂愁、虛情假意的阿諛奉承。如果把生命比作一座花園,這些東西便是無用的雜草,不如將其剪除。
在人生旅途中,每個人都會經歷許多,無論是幸福、淚水、溫暖還是孤獨,每一種都是屬于自己的收獲。有得必有舍,只有坦然放下一切多余的負累,才能真正領悟生命的意義。在得失之間,自我才能不斷升華。為心靈尋覓一個安頓之所,卸下背上的重負,輕裝前行吧,人生本不必如此沉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