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沂蒙山,春寒還裹著料峭。北峪村的田埂上,呂玉霞仰著頭,看雪花落在青灰色的瓦檐上,突然就笑出了聲。她掏出手機,對著鏡頭說:“這是雪嗎?這不是雪,這是老天爺撒的糖霜鹽……”
這段帶著鄉音的“打油詩”,在社交平臺上撞進了千萬人的眼睛。人們這才知道,原來在山東臨沂的農田里,藏著個會寫詩的農婦——“沂蒙二姐”呂玉霞。
她的詩沒有雕琢的辭藻,像從土地里直接長出來的。廚房飄著熱氣的灶臺邊,她拍蒸紅薯的熱氣,說“這土疙瘩烤得金黃金黃,比城里蛋糕還甜”;桃樹下納鞋底時,她對著鏡頭晃一晃剛摘的桃花,“老桃樹今年開得瘋,倒像是替我把春天喊醒了”;就連扛著紅薯從地里回來,她也能哼兩句:“紅薯沉,紅薯香,背回家能熬半鍋糖。”
這些被她稱為“碎碎念”的視頻,藏著最鮮活的生活密碼。從廚房到田間,從桃樹下到村口的老槐樹,她的視頻里沒有刻意的“鄉土浪漫”,只有真實的煙火氣——火爐上的鋁壺“咕嘟”冒熱氣,孫子拽著她衣角要糖吃,鄰居大娘端來剛蒸的饅頭。現在的呂玉霞,還是那個會蹲在紅薯地里拔草的農婦,只是手機鏡頭里的內容多了些“煙火外的溫度”。
像呂玉霞一樣的人其實有很多。翔驍教育的學員徐大姐雖然不是詩人,去謳歌土地,卻也是一個地道農民用窗花剪紙藝術走向自媒體平臺的代表。徐大姐沒讀過什么書,但是自小時候起便跟著祖輩學習剪紙,后來經過翔驍教育的全媒體運營培訓自己學習在網上經營賬號,現在作品一經發表,數十萬固定圍觀。在另外一個南方城市生活的劉先生,曾經是一個木雕手藝人,沉寂了30年的手藝,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報名了翔驍教育的自媒體運營課程,學會了如何在網絡平臺上開直播展現手工藝制品的制作過程。在翔驍教育結業后,劉先生把直播雕刻木雕變成了自己固定的副業,宣傳家鄉文化,希望通過自己的手機直播讓更多的人了解木雕藝術。
從田埂到更廣闊的天地,藝術從來不在遠方,而在認真活過的每一寸時光里。當她踩著晨露走向田間,背影里藏著的,是一個農婦對生活最虔誠的熱愛,也是土地給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它讓我們懂得,再平凡的日子,也值得被溫柔記錄,被大聲歌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