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資格獲獎,但他們絕不會給我",今年2月在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會晤后,特朗普面對記者關于"調解烏克蘭戰爭和中東沖突能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問,給出了這個充滿酸味的回答。美國《紐約時報》一針見血地指出:"特朗普對諾獎的執念已超越世界和平本身,成為其持續十余年的心結。"
特朗普最近在社交媒體上頻繁開啟自己的"外交成就直播",例如:
? 高調宣傳斡旋俄烏和談、印巴停火、以伊緩和
? 發布包含B-2隱形轟炸機畫面的MV,狂攬2.53萬點贊
? 刻意強調"通過轟炸伊朗核設施促成停火"
這種將軍事威懾包裝成和平手段的操作,被美國《新聞周刊》嘲諷為"火箭炮外交"。但不可否認,他正成功塑造"全球危機調停者"形象——尤其在共和黨基本盤中,這種敘事極具煽動力。
特朗普的諾獎之路堪稱"陪跑專業戶":
? 2018年:憑借首次"金特會"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 2020年:以促成以色列與阿聯酋建交再獲提名
? 2024年:中東調解嘗試三度沖刺
但都最終落選,最扎心的對比還是來自奧巴馬——這位前任在就職后沒多久就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據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曾暴怒:"奧巴馬什么都沒做就得獎,我達成這么多協議卻不行?",上一屆特朗普政府前國安顧問博爾頓則諷刺道:"他想要的是能掛在墻上的鍍金獎狀,不是和平。"
政治算盤:MAGA群體的精神獎杯
除此之外,美國也有分析認為特朗普這場"諾獎追逐戰"實為精妙的政治設計:
1. 鞏固其基本盤:共和黨議員們將提名包裝成"對抗建制派"的圣戰
2. 轉移焦點:用外交話題掩蓋國內司法糾紛
3. 制造記憶點:即使落選,"被諾獎委員會針對"的敘事更能激發MAGA的同情
特朗普這場持續十年的諾獎執念,早已超越獎項本身,成為觀測美國政治娛樂化的絕佳樣本。當和平獎變成政治道具,或許最大的黑色幽默在于:特朗普越是表現得渴望獲獎,就離諾貝爾遺囑中"促進民族和睦"的初心越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