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個周末,聯合國傳來一個壞消息。北約東翼五國如一道鐵幕垂下,將俄羅斯西線出口圍成“孤島”,歐洲安全架構驟然裂開一道深痕。歐洲的和平已成妄想。
綜合《環球時報》消息,日前,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這幾個波羅的海“三傻”的“退群”通知,被送達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案頭,正式宣布退出《渥太華禁雷公約》。緊隨其后,波蘭議會以415票贊同、13票反對的壓倒性結果通過退約決議,芬蘭等國也做出相同反應。
可能有些觀眾不太了解,我們簡單說一下。這幫人退的“群”,是在1997年建的1999年生效,號稱是“人類良知燈塔”。《渥太華禁雷公約》全稱《關于禁止使用、儲存、生產和轉讓殺傷人員地雷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看名字也知道,這個公約核心要求都是圍繞地雷來制定的。畢竟,在美蘇爭霸時期,各國為防止戰爭,曾經大規模部署地雷。結果直到冷戰結束,敵軍沒殺到幾個,平民反而經常遭殃。因此,就初衷而言,這個公約的的確確極大的消除人道災難,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但俄烏戰爭的炮火,卻在過去幾年,不斷改寫這一認知和規則。在烏克蘭反攻時期,俄羅斯的雷區讓烏軍損失巨大,士氣打擊極重。目睹此景,東歐國家集體轉向:立陶宛率先采購8.5萬枚反坦克地雷;波蘭啟動耗資25.5億美元的“東部盾牌”計劃;五國更計劃沿960公里邊境線埋設智能地雷、修筑千座混凝土掩體,打造一條縱貫千里的“波羅的海防線”。
現在,我們回到最開始的那個話題,歐洲的和平已成妄想。為什么?這樣一條從波羅的海延伸至黑海的地雷帶,將成為隔絕俄羅斯與歐洲的地理和心理鴻溝。從經濟上來說,維系俄羅斯和歐洲關系的經濟“壓艙石”,被徹底切割。波蘭、波羅的海國家與俄白的陸路通道本是能源與農產品命脈,但雷區將推高物流成本、大范圍阻斷民間往來。
當俄歐經貿循環徹底斷裂,歐洲在俄烏沖突中的斡旋空間將被壓縮至極限,沖突走向失控升級的風險與日俱增。國際博弈的歷史規律表明:一旦某種破壞性舉動缺乏及時制衡,就會形成 "破窗效應",促使更多危險試探接踵而至。這種惡性循環下,歐洲局勢的不確定性正在演變成難以估量的安全危機。
屆時,若俄烏沖突再度升級,歐洲的和平將真的成為一種妄想。大量地雷的存在不僅會給俄烏雙方的軍事人員帶來威脅,更會對邊境地區的平民造成難以估量的傷害。東歐國家看似為了自身安全的 “退群” 布雷之舉,實則可能將整個歐洲拖入更加危險的深淵,歐洲和平的前景變得愈發渺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