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高考女孩翻車,讓人感慨:廣西“扁擔女孩”這股清流,在當今社會真的是太難得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高考查分時刻,向來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但今年6月25日,河南鄭州一名女生查得288分的視頻卻以“全家歡呼”的戲劇性畫面引爆全網。
語文89分、數學22分、英語30分的成績單,配上母親“健康快樂比分數重要”的宣言,迅速被《人民日報》等官媒點贊為“破除唯分數論的教育范本”。
網友更是盛贊父母,說“孩子雖然不會高興的站在講臺上,但起碼不會難過的站在天臺上”,“羨慕這樣的神仙父母”等等。
然而短短三天內,這場“溫情敘事”便因網友深扒和官媒撤稿徹底反轉,最終演變為一場關于教育底線與流量炒作的全民辯論。
從“反內卷典范”到“流量生意”
最初,女孩一家對低分的坦然接受確實擊中了公眾痛點。
在“一分干掉千人”的高考大省河南,家長不責罵、不焦慮的態度顯得格格不入卻又清新脫俗。
《人民日報》的轉發配文“令人淚目”,地方媒體紛紛跟進,進一步放大了這種價值觀的正當性。
女孩還接受采訪,稱不管分數高低,都是自己努力的成果,想要駁斥網友說的“閉著眼就能考”的評論。
但很快,細心的網友發現了蹊蹺:查分視頻拍攝角度專業,母親鏡頭前的發言過于流暢,甚至女孩早在高考成績公布前的6月21日就發布了探店視頻。
進一步深扒才發現,母親“蘭姐”被曝出是擁有18萬粉絲的探店博主,做自媒體已經很多年了,櫥窗帶貨銷量達幾十萬件,而女孩本人也在爆火當晚注冊新賬號“鐵柱妹”,連發12條帶貨視頻。
光高考288分的視頻,這位媽媽在不同的角度就發了四條視頻。事實證明,也確實都爆了。
這種急不可耐的商業化操作,讓輿論迅速轉向。
隨后,同校學生爆料稱,女孩在校期間“上課看小說、睡覺玩手機”,與視頻中“努力三年”的說法形成尖銳對立。
網友調侃:“高中三年最累的可能是她的手機充電器”。
盡管這些爆料未經官方證實,但288分的成績確實難以支撐“努力”的聲稱——在河南,這一分數甚至達不到多數專科院校的錄取線。
教育尊嚴的捍衛
更諷刺的是,大連某高校竟主動聯系女孩拋出“考察邀請”,盡管她的分數遠低于常規錄取標準。
不知道這波操作到底是蹭流量還是真的要錄取讓人直呼“離譜”,畢竟高校若以熱度替代分數錄取,寒窗苦讀的公平性將蕩然無存。
6月29日起,《人民日報》等官媒悄然刪除相關報道,這個動作被視為對事件性質的重新定性。如今,女孩一家已經隱藏了抖音的主頁視頻,一家人終于迎來了流量的反噬。
官媒的突然撤稿也是意料之中,起初點贊轉發,無非是想傳遞"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多元價值觀。但當288分的成績被刻意包裝成"逆襲神話",當查分視頻剛火就急著掛小黃車帶貨,這場所謂的"教育反思"就徹底變了味。
教育公平的底線,終究不是兒戲。寒窗苦讀十二載的考生們,看到有人靠著炒作就能獲得特殊關注,甚至收到高校遞來的橄欖枝,心里該作何感想?那些凌晨五點就爬起來背書的普通孩子,他們的努力又算什么呢?
說到底,官媒可以鼓勵多元成才,但絕不能為投機取巧站臺。
成才可以多樣化,但是擺爛還要歌頌,實在讓人不可接受。拿高考營銷炒作該休矣!
教育部在2025年2月發布的招生工作通知中明確強調“要切實維護招生錄取公平公正”,而部分高校和媒體對此事的輕率態度,恰恰暴露了流量邏輯對教育體系的侵蝕。
或許女孩一家最初確有接納孩子平凡的真誠,但發現流量紅利后的過度商業化,徹底消解了這種真誠。
類似案例早有先兆——從“流浪大師”沈巍到“反詐老陳”,公眾對“造神-塌房”的套路已經愈發警惕。
結語:教育的底線在哪里?
這場鬧劇已經收場,但它拋出的問題仍然存在,那就是:當流量成為硬通貨,教育能否守住“憑實力說話”的底線?
接受孩子不完美值得提倡,但將低分狂歡化為生意,既誤導了青少年價值觀,也傷害了社會對教育公平的信任。
也許正因為這樣炒作的案例太多,才讓我們覺得不賣慘、不開直播帶貨的廣西扁擔女孩是那么難能可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