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闌夕
今年高考季,科技圈的動作比以往都要熱鬧。
宇樹王興興寫給考生的微博長文火遍全網,通篇無比真誠,一句「每一代年輕人有每一代人的機遇」,在安利具身智能行業的同時還消除了很多考生不必要的焦慮。
同時下場的還有各大科技公司,阿里甚至用夸克打造了一套完整的高考服務系統,從考前到估分再到志愿填報,不僅上百倍的投入十分罕見,覆蓋之廣,也是互聯網產品里前所未有的。
更別提用自家大模型模擬參加高考已經成為了以年為單位的常規操作,以至于大模型寫作文、做數學題早已擁有了一種表演性質的重復感。
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說出那句教育界金科玉律般的名言,已經是半個世紀前了,「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很大程度上,這句話放在科技發展早已日新月異的今天也同樣適用,高考是一個典型強搜索需求的場景,這固然沒錯,從信息聚合到決策、服務,每一個環節,似乎都可以被互聯網產品改造到煥然一新的程度。
只是浪潮打來的時候,最本質的部分往往容易被忽略:技術是工具,它當然能為人們帶來空前便捷,但真正到了像填報志愿這種所謂「終身大事」的決斷層,科技到底能否幫助這一代的年輕學子分攤試錯成本——哪怕是愈發全能的AI——仍然要打一個問號。
歸根結底,在高考這個命題上,無論技術如何發展,它最難取代的還是來自現實世界口口相傳的經驗,而就是基于這種「真人參與不可或缺」的客觀事實,微博智搜今年開設的高考專欄,給出了一個不同于一般解法的答案。
微博并不是今年才開始關注高考的,或者說,高考生態在微博的生長其實早有端倪,根據去年微博數據中心的報告顯示,2024高考話題互動人數為1800萬,相較于上一年增加了六成,由人民日報發起的#專業報考指南#話題閱讀量更是高達7.6億。
作為平臺內置的拳頭產品,微博智搜去年自然也參與了這場盛況,只是存在感并不像今年這么強,原因不難理解,國產大模型還未迎來質變時刻,不止微博,彼時多數科技公司對「AI到底能怎么用」這個問題幾乎都是茫然的。
在引入DeepSeek R1后,微博智搜在站內地位得到了肉眼可見的提升,根據QuestMobile發布的《2025 全域AI應用市場報告》顯示,僅是3月,微博智搜的月活就環比增長了300%,成為了國內增速最快的AI應用插件。
這當然跟平臺本身的產品策略有莫大的關系,微博并沒有為智搜單獨開設一級入口,所有交互都埋在搜索板塊的子菜單里,其中還包括與微博熱搜近乎綁定的關系,這就導致了多數情況下,用戶甚至難以發覺自己已經用了智搜,也就最大程度剝離了使用習慣的遷移成本。
高考專欄的設立,同樣也是建立在微博智搜應用場景急劇擴張的背景上。
此前,微博的高考服務也涵蓋了查專業、查院校、生成AI志愿填報指南等,功能性雖齊全,但它們都屬于每個高考AI工具都能辦到的事。
不光是微博,市面上多數AI產品對高考場景的設想,是用戶提需求-AI給建議的交互邏輯,除了精細化程度略有不同,本質上想講的,依然是通過信息聚合解決效率問題。
這也是為什么站在用戶實際感知角度上,產品的確好用,但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AI里AI氣」,這形容無關褒貶,而是整個AI行業都還在致力于解決的問題。
而智搜賦予微博高考服務的質變,在于它讓AI完成了從「信息整理者」到「洞見連接者」的身份躍遷,通過信息提煉,用戶不再只能與冷冰冰的搜索框打交道,而是可以直接用微博智搜一鍵觸達成百上千個真人博主。
更重要的是,微博沒有沿用主流的「假想敵」思路,現實世界里考生們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往往比一份AI生成的志愿填報指南復雜得多,理解了這一點,就能明白背靠中文互聯網最獨特的生態價值,高考服務身上的「人感」,或許只能發生在微博。
醫療博主 @鉛醫薔薇 就參與到了志愿填報的討論里,他用一條90秒的視頻粗略科普了醫學專業的報考注意事項。
比如想當醫生卻不了解細分領域的人,通用性最強的專業是臨床醫學,又如醫學影像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生物醫學等專業,雖然都屬醫學領域但無法參與臨床,屬于醫學界的后勤職能。
中國每年的醫學生錄取數量在百萬人上下,哪怕是如此熱門的專業,細分后的認知壁壘都是不容忽視的。
「熱愛和熱門專業到底哪個重要?」領克的副總穆軍從另一個角度回答了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他通過采訪公司不同崗位的學長學姐,用不同的視角試圖幫助考生們厘清熱愛可抵歲月漫長的道理。
新知博主 @取景框看世界 除了按省份詳細整理了報考指南外,更是分享了一個名叫「大學生活質量指北」的網站,上面詳細列舉了國內各高校的宿舍條件和硬件設施,角度清奇但極具實用性,畢竟2025年了,誰都不想在沒空調的宿舍里度過大學時光。
上面這幾篇內容都來自今年#專業報考指南# 話題的微博智搜里,從傳統視角看,它們遠遠算不上所謂的流量爆款,但卻擁有很高的互動率,也確實解決了一部分考生憂慮的問題,多一個人看到,就有多一份價值。
作為場域最寬泛的互聯網產品,這才是微博的核心優勢,在由大中小V構成的輿論場里,微博的「過來人」密集度之高、表達欲之強、經驗值之厚,都是獨此一檔的富礦,而這些來自無數真人博主鮮活的切身經驗,是常規AI工具難以收集的。
這當然不是說微博就沒有局限性,事實上,「過來人」的叫法本身就是一種經驗主義,而難以避免的主觀傾向,甚至還常常讓人產生被說教的感受。
但與此同時,它也是最具「人味兒」的科技表達,智搜抓取視角的多元化,除了常規的信息層之外,用戶還能快速形成認知層、情感層的三重參考,讓AI能力去解決舊的分發問題,把散落在各處的只言片語捏成一臺有問必答的「許愿機」。
微博今年高考期間的熱搜分布,很大程度上印證著智搜帶來的價值,考生們關心的問題正在變得愈發具體,有十幾所大學的名字被帶上熱搜,比如「為什么說學醫可以閉眼選上海交大」、「西電為什么執著于未至之境的探索」,都在說明這個傳統意義上的搜索框,在功能性上正處于前所未有的疊加態。
讓搜索框變得好用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能用上它。
劉燕是來自廣西灌陽縣的應屆考生,6月9日高考結束后,她用扁擔挑著行李離校被路人拍下意外走紅,被網友們稱作「扁擔女孩」。
劉燕的獨立意識很強,不僅婉轉拒絕了鋪天蓋地的資助意愿,還在鏡頭前分享了立志報考教育類專業、成為教師的職業理想,后來經過網友熱心提醒,才知道當老師需要報考師范類而非教育類專業。
在此之前,協和4+4和演員那爾那茜高考報名造假兩起事件,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或者說,古往今來,老百姓對教育不平等向來都是零容忍態度。
一邊是分不清報考專業的農村女孩,因為除了上學外,她在日常里很可能還要面臨沉重的務農勞作,另一邊是通過作弊邁進娛樂圈的明星,她走的捷徑,很可能是每一個普通考生十余年的寒窗苦讀。
雖然扎心,但它們背后揭露的問題是無比尖銳的:我們離實現真正的教育普惠,尚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張雪峰的生意固然有其合理性,去韋神的賬號下祈福也是時代的盛況,但要較真起來,教育普惠的必經之路,顯然不該是幾萬塊錢的咨詢費或是對學霸的刻奇迷戀,在做實事這塊,技術的發展仍是普通人最能指望的方向。
這也是為什么AI想真正進步,就不能局限于反復立靶打靶的循環里,起碼在下一個技術質變到來前,算法自己解決不了現實世界的復雜困境,人類的參與都是不可或缺的。
青年強則國家強,教育資源的不平等沉疴已久,所幸它也是科技從未放棄過的一個領域。
在學會了人類的全部知識之后,AI所積累的,也讓它被賦予了啟蒙下一代的導師身份,而人+AI的協同性,將有機會為每個考生裝配一個外掛知識庫,這是微博在嘗試的結果,對行業的意義更甚于對平臺自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