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維愈
孤獨。
是一種從骨頭縫里滲出來的,涼颼颼的,空落落的感覺。
你環顧四周,明明人聲鼎沸,燈火通明,可你的心就是一片荒原。
別急著隨便找個人聊天,用無意義的語言填補可怕的沉默。
先停下來。
聽聽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說的:
“你一輩子可能都活在孤獨里,所以你才要結婚,你才需要社群,你才要信神,但是孤獨依舊存在。”
你感到孤獨,不是因為你身邊缺了誰。
恰恰相反,你缺的,是你自己——
是你把你內心深處的那個自己,給弄丟了。
你每一次感到無法忍受的孤獨,都是在跟你真正的自己,進行一次慘烈的“決裂”。
你把他一個人,留在了那個最深,最暗的角落里。
他很傷心。
一、你拼命追逐的熱鬧,不過是一場盛大的自我逃離
越是人群密集的地方,越容易讓人感到加倍的孤獨。
KTV里嘶吼著情歌的人,酒桌上吹噓著當年勇的人,演唱會里跟著人潮揮舞熒光棒的人。
他們看起來那么合群,那么快樂。
可你走近點看,仔細看他們的眼睛。
你看不到光,一片死寂。
馮小剛的電影《一聲嘆息》里,有個叫梁亞洲的男人,由張國立扮演。
他在北京有家,有妻子,有女兒,算是個成功人士。
在電影里有一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
他過年的時候,兩頭跑。
這邊剛跟情人吃完飯,那邊又要趕回家里陪老婆孩子。
他在車里,一個人,臉上充滿了疲憊和茫然,藏都藏不住。
他被兩個家庭,兩份“熱鬧”包圍著,可他比誰都孤獨。
因為他從來沒有真正面對過自己。
他只是在用一段關系,去填補另一段關系的空虛。
實際上他的內心,早就荒蕪一片了。
克里希那穆提說:“關系,是一面鏡子,你在其中看見你自己。”
你身邊的關系,反射出了你的內在。
向外尋找虛假的、短暫的熱鬧,不過是精心策劃的自我逃離。
你越是逃離,內心的“決裂”就越是嚴重。
把目光收回來。
看一看你的內心。
問問你自己,你在害怕什么?
你在逃避什么?
二、你害怕的不是獨處,而是獨處時遇到的那個“陌生”的自己
人為什么害怕一個人待著?
因為一旦安靜下來,各種念頭就會像潮水一樣涌上來。
過去的悔恨,未來的焦慮,對現狀的不滿……
而你,根本不想聽。
你害怕面對自己。
所以你選擇逃跑。
你用盡一切辦法,避免與自己獨處。
因為你覺得,獨處時的你,是失敗的。
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提出過一個說法,叫做“獨處的能力”。
他認為,一個人能夠心安理得地獨處,是情感成熟的最高標志之一。
一個嬰兒,必須在母親的懷抱里,才能感到安全。
一個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才能安然入睡。
而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人,應該有能力在沒有他人陪伴的情況下,依然感到完整和自在。
他可以跟自己玩。
香奈兒公司的創始人,可可·香奈兒。
她童年的大部分時光,是在孤兒院度過的。
她在開創公司之初,沒有天天和別人暢聊,只是把自己關在工作室里,日復一日地與布料、剪刀和自己的思想對話。
她后來說:“我從不追隨時尚,我就是時尚。”
只有敢于跟世界“決裂”的人,才能說出如此豪言壯語。
克里希那穆提認為:“思考者,就是思想本身。”
當你試圖去“解決”孤獨時,你就制造了一個對立。
一個“我”要去趕走一個“孤獨”。
你越是抗拒,那個感覺就越是強烈。
所以,什么都別做。
就只是看著它。
看著那個孤獨的感覺,升起,存在,然后消散。
不要評判它。
就像你坐在河邊,看著河水流過一樣。
你只是一個觀察者。
當你能夠做到這一點,你就從那個感覺里,解脫出來了。
你成了那個,能夠容納孤獨的,更廣闊的存在。
那是你找回自己的唯一途徑。
三、這個世界正在聯手,讓你變得越來越孤獨
打開你的手機看看。
購物平臺在引誘你買買買。
社交平臺在展示別人優秀的生活,讓你郁悶得渾身難受。
你必須要買買買,你要過得跟別人一樣,如果你沒有,就是失敗的,可悲的。
于是你開始焦慮,拼命追趕。
只是因為你害怕被落下。
德國哲學家埃里希·弗羅姆,在他的書《愛的藝術》里,警告過我們。
在現代社會,一切都被商品化了。
愛情也成了一種交易。
我們把自己打包成一個商品,去交換另一個商品。
這種關系,怎么可能不讓人孤獨?
我曾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討論現在的年輕人為什么越來越喜歡“搭子”社交。
吃飯有“飯搭子”,看電影有“電影搭子”,玩游戲有“游戲搭子”。
大家各取所需,互不干涉私人生活。
表面上看,很高效,很灑脫。
但往深里想,讓人不寒而栗。
它讓我們已經放棄建立深度關系。
導致我們把自己的功能,切割成一個個碎片,去跟別人的碎片進行短暫的拼接。
就像一堆散落的樂高積木,偶爾拼在一起,但從來沒有構成一個穩固的整體。
這只會加劇我們內心的荒涼感。
因為你心里清楚,那個“搭子”,隨時可以被替換掉。
你們之間,沒有真正的聯結。
克里希那穆提說:“在一個病態的社會里,沒有真真意義上的聯結,便不是健康的標志。”
我們都生活在一個,鼓勵你向外看,鼓勵你消費,鼓勵你比較的社會里。
你必須對此保持警惕。有意識地,去抵抗這種“洗腦”。
關掉那些讓你感到焦慮的手機應用。
取關那些讓你產生嫉妒的博主。
停止拿你的生活,去跟別人精心剪輯過的“預告片”作比較。
你的生活,是你的。
好與不好,都由你來定義。
完整與否,也只取決于你的內心。
一點小技巧
道理都懂,可感覺依然還在。
孤獨不是一種思想,它是一種感覺,像沼澤一樣把你困在原地。
當你的腦子已經打結,任何理性的分析都是隔靴搔癢。
你也許需要做一些事情。
去打破那個由情緒和念頭編織成的堅固牢籠。
一.朝著天空亂喊亂叫
找一個絕對不會被人看到的空曠地方。山頂,海邊,或者廢棄的工廠。
然后,開始喊。
你可以罵人,可以哭嚎,可以發出毫無意義的咿咿呀呀的聲音。
把你的肺活量全部用上,喊到你頭暈目眩,嗓子沙啞,整個胸腔都在震動。
然后去感受聲音從你的丹田沖破喉嚨,那是你的身體在顫抖。
那一刻,你只是一個純粹的生命體,一個會發出聲音的動物。
所有的委屈、壓抑、不甘,都會隨著那個聲音,被發射出去,消散在廣闊的天地之間。
喊完之后,你會感到一種奇特的平靜,一種被掏空之后的清爽,完成了與自己身體的一次和解。
二、故意坐上一趟不認識的公交車,直到終點
隨便找一個公交站,來哪輛車,就上哪輛。
不要去看它的路線圖,不要去管它開往哪里。
你就找個靠窗的位置坐下,然后看著窗外的景象從熟悉變得陌生。
你的大腦會被迫從內耗中切換出來,開始處理新的信息,觀察新的環境。
公交車把你帶到一個你完全陌生的地方,下車。
就在那里走一走。去感受那個地方的氣息,聽聽那里的方言,看看那里的人是如何生活的。
你暫時脫離了原有的生活軌跡,用一種匿名的、自由的身份,去體驗世界的另一個切面。
當你重新找到回家的路時,你會發現,你原先那個讓你感到窒息的世界,似乎變大了一點點,也變得有趣了一點點。
三、去墓地里,認真讀一讀那些墓碑上的名字
帶上一本書或者什么都不帶,去一個安靜的陵園。
慢慢地走,一個一個地看那些墓碑。
讀上面的名字,看他們的生卒年份。
你會看到一百年前的人,五十年前的人,還有幾年前剛剛離開的人。
想象一下,這個叫“李秀英”的女士,她的一生是怎樣的?
她是否也曾因為愛情而煩惱,是否也曾在深夜里感到過孤獨?
那個只活了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他有著怎樣的夢想,又留下了什么遺憾?
成百上千個名字,看著他們濃縮成一行小字的人生,你自己的那點孤獨和煩惱,會瞬間被稀釋。
你所經歷的一切,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在這片土地上,已經上演了億萬遍。
你不是第一個感到孤獨的人,也絕不會是最后一個。
你只是人類這條漫長河流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你會感到一種奇異的聯結感。你跟所有已經逝去的人,跟所有正在活著的人,跟所有未來將要出生的人,共享著同樣的人類體驗。
你并不孤單,你只是暫時忘記了自己是這個巨大生命共同體的一部分。
孤獨和獨處,是兩回事。
孤獨,是一種痛苦的情緒,是一種匱乏感。
它讓你覺得自己被世界拋棄了。
而獨處,是一種從容的狀態,是一種圓滿感。
它讓你覺得自己就是整個世界。
哲學家保羅·田立克說:“語言創造了‘孤獨’一詞,來表達獨自一人的痛苦。語言也創造了‘獨處’一詞,來表達獨自一人的榮耀。”
我們追求的,不是永遠不感到孤獨。
那是自欺欺人。
我們追求的,是擁有將“孤獨”轉化為“獨處”的能力。
是擁有,在寂靜中,與自己愉快相處的能力。
我認識一位老先生,是做紫砂壺的。
他住在宜興一個很偏僻的村子里。
每天的生活,就是清晨起來,去山里挖泥,然后回到他的小院子里,喝茶,打泥條,做壺。
他的院子里,除了泥土和茶香,沒有任何多余的東西。
沒有電視,很少用手機。
很多人覺得他過得太苦了,太寂寞了。
但他自己,卻樂在其中。
我曾經有幸去拜訪過他。
我問他:“一個人在這里,不覺得悶嗎?”
他一邊用竹片刮著壺身,一邊頭也不抬地回答我:
“我不是一個人啊。”
“我跟泥巴在一起,跟茶在一起,跟這把正在成型的壺在一起。”
“它們都在跟我說話。”
“我忙得很,哪里有空覺得悶?”
那一刻,我感到一種巨大的震撼。
他是在享受一種最高級的獨處。
他的世界,是豐盈的,是完整的。
因為他找到了那個可以讓他傾注全部生命熱情的東西——他的手藝。
他通過他的手藝,跟泥土對話,跟時間對話,跟自己對話。
他做壺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圓滿。
克里希那穆提說:“獨處是一種存在狀態,而孤獨是一種心智狀態。”
當你的內心是匱乏的,就算把你扔進狂歡的人群,你依然是孤獨的。
當你的內心是豐盈的,就算你一個人住在深山里,你也是圓滿的。
別再把獨處看成一種懲罰了。
把它看成一份禮物。
一份讓你能夠與自己深度鏈接的,寶貴禮物。
利用那些一個人的時光,去培養一個愛好。
當你真正開始享受與自己相處的時光,你會發現,你對外部世界的依賴,會越來越少。
你變得越來越完整,越來越強大。
因為你找到了力量的源泉。
那個源泉,不在別處。
就在你的內心深處。
當你感到孤獨時,別再向外尋求安慰了。
那是一個信號。
一個你內心深處的自己,在向你發出的求救信號。
他在說:“你已經離開我太久了。”
他在說:“回來吧。”
他在說:“我好想你。”
所以,下一次,當你感到那種熟悉的,涼颼颼的孤獨感襲來時。
試著,別再逃跑。
停下來。
轉身。
朝著你內心最深,最暗的那個方向,走回去。
你會發現。
那個你一直害怕面對的,被你決裂的自己。
其實,一直在那里,張開雙臂,等著給你一個擁抱。
他,才是你永恒的歸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