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日子就像篩子,篩掉了年輕時的轟轟烈烈,留下的全是實實在在的細碎——早上能不能自己煎個蛋,看病時兜里有沒有夠花的錢,悶了有沒有個能說說話的伴兒。
年輕時總覺得“功成名就”是本事,老了才懂,能把平凡的日子過得舒坦,才是真福氣。就像現(xiàn)代作家楊絳說的:“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 這份淡定從容,不是憑空來的,得有實實在在的“東西”托著。
仔細看看身邊那些被人羨慕的老人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未必有多大的名氣,也未必有多少財富,但多半握緊了這三樣東西。人老了,能把這三樣攥在手里,日子才能過得有底氣,旁人看著都眼紅。
一、一副能扛事的硬朗身板,能自己倒水吃飯,就是最大的體面
小區(qū)王大爺今年82歲,每天早上自己去公園打太極,回來還能給老伴兒煮碗粥,街坊鄰居都羨慕:“老爺子這身子骨,比年輕人都結(jié)實!”
他總說:“老了別指望誰,自己能動彈比啥都強。” 這話不假。
前陣子樓上李奶奶摔了一跤,臥床不起,兒子女兒輪流請假照顧,可年輕人有自己的工作家庭,時間長了難免分身乏術(shù),李奶奶自己也急得掉眼淚:“我這是給孩子們添堵啊。”
老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年輕時長身體,老了保身體,這“本錢”才是晚年最大的依仗。
你能自己下樓曬曬太陽,就不用眼巴巴盼著子女來接;你能自己端碗吃飯,就不用看人臉色張嘴要喂;你能自己去藥店買個藥,就不用麻煩別人跑腿。這份“能自己照顧自己”的體面,比穿多貴的衣服、住多大的房子都金貴。
人老了,把身體護好,少生病、少遭罪,自己舒坦,兒女也安心,這本身就是給家里添福。
二、一筆能自己說了算的養(yǎng)老錢,不用看人臉色,花錢才有底氣
張阿姨的老伴兒走得早,她手里攥著一筆養(yǎng)老錢,是年輕時和老伴兒一點點攢下的。
去年冬天,她想換個智能馬桶蓋,女兒說“太貴了,沒必要”,張阿姨沒聽,自己去商場挑了個喜歡的,回來笑著說:“花自己的錢,買個舒坦,踏實。”
反觀樓下趙大爺,退休金全交給兒子保管,想買瓶好酒都得跟兒子伸手,時間長了,自己都覺得“沒分量”。
老祖宗早說過“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老了的“糧”,就是能自己說了算的錢。
這錢不用太多,夠平時買菜買藥、添件新衣服就行;但必須得“自己說了算”——不用跟兒女報備,不用看誰的臉色,想吃塊好點心能自己掏錢買,想去周邊旅個游能自己做決定。
人老了,手里有錢,腰桿才能挺直。不是說要多富裕,是這份“不用求人”的底氣,能讓你在生活里少受委屈,多份自在。
三、一個能打發(fā)時間的小愛好,心里有牽掛,日子就不冷清
劉奶奶守寡十年,日子過得一點不孤單,因為她迷上了養(yǎng)花。
陽臺、窗臺擺滿了月季、茉莉、多肉,每天早上起來澆水、剪枝、施肥,忙得不亦樂乎。花開了,她就剪下來送給鄰居;花謝了,她就琢磨著“下次該換什么品種”。
她說:“有這些花陪著,心里不空,日子過得快著呢。”
老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其實晚年更需要個“癖好”——不是為了跟誰交往,是為了給自己找個精神寄托。
有的老人愛下棋,每天在公園擺個攤,輸贏都樂呵呵;有的老人愛唱戲,跟著收音機哼哼,自己就是最好的聽眾;有的老人愛做手工,縫個布老虎、編個小筐,看著自己的成果就開心。
這些愛好不用多專業(yè),能打發(fā)時間、解悶兒就行。心里有個惦記的事兒,就不會總琢磨“兒女怎么不來看我”“要是他還在就好了”,日子被填得滿滿當當,孤單自然就擠不進來了。
人老了,日子過得好不好,看的不是兒女多有出息,也不是住多大的房子,就看這三樣:
身體硬朗,能自己照顧自己,不用看人臉色;
手里有錢,能自己做決定,花錢有底氣;
心里有盼頭,有個小愛好解悶,日子不冷清。
這三樣東西,看著普通,卻能托著你把晚年過得穩(wěn)穩(wěn)當當。就像楊絳說的“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其實就藏在這些實實在在的“擁有”里——握得越緊,日子越有滋味,旁人看著,能不羨慕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