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的垃圾不夠燒了”頻頻沖上社交媒體熱搜,作為全國首個依法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的城市,上海的情況如何?東方衛視記者專門前往相關垃圾處理廠進行了調查。
在上海浦東老港生態環保基地,里面有全球最大的生活垃圾末端處理設施,上海超過一半的生活垃圾在這里處理,每天要焚燒各類垃圾超過9000噸。干垃圾焚燒后會產生含有害物質的飛灰,需要進行無害化填埋。最近技術人員在全市首創了“中溫回爐”中試流水線,可以讓飛灰變廢為寶,轉化成氯化鈉、氯化鉀等可利用的工業鹽。
針對有些地方因為垃圾不夠燒,又把填埋場垃圾挖出來再燒的情況,現場負責人表示:這里沒有這種情況。
目前上海已建成生活垃圾焚燒設施15座,日處理能力比日均清運量高出1萬多噸,但由于這些設施還會協同處理一些其他垃圾,實際處于正常負荷狀態,去年入爐負荷率達到90%。
除了干垃圾,濕垃圾在上海也得到了有效處置。
每噸濕垃圾中只要超過兩個塑料袋,后臺就會報警提示,但由于源頭的市民分類清楚,報警很少發生,這些濕垃圾經過分揀、制漿等各道工藝后,能再度發揮作用。
正是因為類似的生活模式轉變,以及處理技術的提升,一些地方出現“垃圾不夠燒”的窘境,這需要通過市場之手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焚燒廠轉型,通過行政之手科學統籌、打破區域市場壁壘,而不是簡單歸結為垃圾不用再分類了。
到今年年底,上海還將建成5座濕垃圾集中處理設施,使得上海的干濕垃圾資源化處置能力達到每天3.9萬噸。“十五五”期間,上海還將進一步推動生活垃圾的全量資源化應用。
看看新聞記者: 洪煥銓 沈曦
編輯: 周緹
責編: 張蘊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