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條上的數字游戲,恰恰驗證了銀行業最真實的寒冬。
每年的七月份,銀行員工會尤其關注工資到賬的短信,巴不得看到比上個月少一些。
不是他們過于矯情,也不是對收入沒了奢望,而是這個月的到手工資,剛好可以從側面反映最近兩年的收入變化。
到手工資減少,說明公積金個人繳納部分增加了,去年的收入較前一年有提升,員工賬戶的繳費基數更高了。
反之,則說明收入逐年下降,自己繳納的公積金變少,企業也同比例調減。
名義上工資多收了500元,實際上總收入凈虧了1000多元,這樣的場景正在全國各家銀行員工身上上演。
要知道,公積金賬戶的實用性太強了,絕大多數的銀行員工都得靠公積金償還月供,一旦賬戶余額告急,那就得從工資賬戶里掏錢還房貸了。
一、數字背后的真相,被切割的福利
公積金賬戶的繳納規則與員工的收入息息相關,更與社會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工資水平掛鉤。
一般來說,公積金最低繳納標準都是逐年提升,甚至很少出現維持的情況。
因為社平工資上調,部分人員的工資將會上漲,而且傷殘就業補助金和生活護理費標準會提高,在相應年度里辦理退休的人員的基礎養老金就越多。
可現在銀行員工陷入“到手工資增加,實際收入減少”的詭異循環,更加證明了銀行業的寒冬還遠沒有結束。
從年終獎攔腰斬斷到各項福利取消,銀行員工在“由奢入儉”的道路上艱難爬行。
更有甚者,某些銀行在考慮將公積金繳納比例縮減為5%,美其名曰提升員工手上的現金流,實則為企業止血,大幅降低人力成本開支。
好在,這樣的決定需要銀行全體員工簽字同意方能生效,我想金融人士應該不會連這筆賬都不會算。
二、被忽視的連鎖反應,房貸與職業的困局
公積金繳納金額下降,給銀行員工將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首當其沖的是月供缺口,前些年銀行員工的收入較高,在選擇房產和核算貸款的時候也會考慮收入的延續性。
大部分的朋友,都會按照公積金雙邊繳納的數額作為還款金額,這樣操作起來比較方便,直接辦理公積金對沖就可以了。
現在雙邊繳納金額驟降,月供卻沒有減少,那就必須從工資或者存款里撥一部分資金還款,進而影響了員工的家庭生活品質。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狀況可能會在今后更加糟糕,隨著銀行員工收入繼續下探,房貸將成為壓在大家身上的一座大山。
屆時,也許不是想不想賣房子的問題,而是必須虧本出手,緩解負債危機了。
三、清醒者的生存法則,提前準備好糧食
銀行員工只代表一個群體,類似的情況可能在其他行業同步發生,為此,我們都得提前做打算。
首先,及時重構房貸防線。
各位要立即核查貸款合同中的“月沖”條款,符合條件的盡快申請“商轉公”。
如果壓力太大且貸款期限不足30年,可以考慮主動協商延長還款期限,數據核算,每延長5年月供減少約15%。
其次,建立階梯式存款。
每月工資到賬先扣留“房貸補差金”,利用階梯式存儲法,理財方面可參考“50%貨幣基金+30%國債逆回購+20%黃金ETF”,實現投資收益最大化。
最后,激活專業價值。
積極拓展副業收入成為必然選擇,銀行員工可以考慮合規開展周末財稅咨詢、成為自媒體創作者、參與同業調研項目等。
當某國有銀行將食堂補貼從每日50元降至30元,當股份制銀行取消通勤班車,當城商行開始統計辦公用品消耗量,這些信號遠比工資條更真實。
金融人最該明白的道理,賬面增值不等于真實購買力。
公積金賬戶的縮水只是開始,行業轉型的深水區正在顯現。
把多出來的工資看作寒冬預警,而非消費誘惑,在下一個七月來臨前,你儲備的不僅是房貸補差金,更是職業選擇的主動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