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實錄
①丨失落的20年:1990-2012的救市政策失效
- 前20年日本地產救助政策失效,房價下滑超過50%
主持人:
1991年日本房地產泡沫崩塌,房價開啟“自由落體”。最初二十年間,日本央行降息、政府注資救房企、調整土地政策……諸多舉措接連出臺,為何未能止住跌勢?這些政策的局限性在哪里?“失落的二十年”里,日本樓市陷入低迷的核心矛盾是什么?
1丨貨幣政策:短期緩解流動性,長期陷入通縮陷阱
日本救樓市,首先是利率調控與零利率政策。
1990年8月至1993年9月,日本央行6次下調貼現率至1.75%,1999年推出全球首個零利率政策。短期緩解了銀行系統流動性危機,但長期效果被通縮預期抵消:
1991-2005年全國住宅地價下跌53%,居民消費率長期低于50%。盡管1996年經濟短暫復蘇帶動房價小幅上漲(新建公寓價格漲幅5.92%),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再次下跌。
圖:日本90年代以來進入降息周期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其次,面對房地產下行帶來的金融風險,日本推進金融機構救助與壞賬處置。
1998年《金融再生法》建立金融機構破產框架,2003年向理索納銀行注資使其資本充足率提升至10%以上。但銀企深度綁定導致處置拖延:
1990-1996年不良率被低估在3%,1997年后加速暴露,2001年達峰值8.4%,直到2005年才降至2.4%。這一過程耗時15年,錯失快速出清時機,2000年代初仍有161家金融機構破產。
圖:日本90年代破產出清不及時,到2005年才得到基本處置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2丨財政刺激:短期拉動需求,長期透支財政空間
日本首先推進的是,大規模基建投資。
1992-2000年推出10輪刺激計劃,總規模超150萬億日元,重點投向公共工程。1993年財政刺激帶動日經指數上漲26%,1994年住宅投資額創歷史新高。
但過度依賴基建導致政府債務率從1990年的68%飆升至2000年的130%,民間投資被擠出。1997年財政緊縮政策(如提高消費稅)直接引發經濟二次衰退,1998年GDP增速降至-1.1%。
圖:日本90年代公共投資突增,帶動政府負債率飆升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而后續購房稅收減免與補貼方面,日本實行貸款利息抵稅。1995年推出住宅取得促進稅制,允許房貸利息抵稅,刺激1996年房價短暫回升。
此外,針對嚴重的土地市場價格波動,日本開始了土地稅制調整。1992年開征地價稅(稅率0.3%),1998年停征并降低轉讓稅率,但政策滯后且效果矛盾——短期抑制投機,長期因持有成本下降反而推高地價預期。1991-2005年住宅地價仍下跌53%,顯示稅收工具未能扭轉趨勢。
圖:日本地價稅政策波動,并未拯救地價趨勢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3丨土地與住房政策:結構性改革滯后,區域分化加劇
1992年引入地價稅,1998年停征并取消特別土地保有稅,試圖降低持有成本。但政策設計矛盾:固定資產稅降低土地價格,轉讓所得稅推高價格,導致土地市場波動性加劇。1991-2005年住宅地價指數從435點跌至188點,稅制改革未能阻止下跌。
而城市更新與閑置土地利用方面,日本2003年后停止郊區開發,轉向核心區更新(如東京澀谷改造),但1990-2012年政策效果有限:
東京核心區二手公寓價格在2010年代初連續上漲,但非核心區空置率仍超13%。2003年成立不動產安定化基金,購買房企資產提供流動性,但規模僅3000-5000億日元,難以扭轉全局。
圖:日本城市更新并沒帶動大規模房價與空置率改善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4丨效果評估:政策失靈的內在邏輯
日本1990-2012年救市政策失效,主因在于結構性矛盾與政策機制缺陷。
人口萎縮導致適齡購房人口17年減少12%,住房套戶比達1.18,供需失衡壓制需求。
圖:日本買房適齡人口和套戶比均嚴重下降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房價暴跌引發居民持續降杠桿,2000年代家庭消費率不足50%,陷入“通縮-低消費”循環。
政策設計上,其他國家在類似危機下,比如美國通過“無追索權貸款”讓銀行擔風險,而日本居民需全額還貸,消費復蘇滯后20年。
疊加四次外部危機(亞洲金融風暴、互聯網泡沫、次貸危機、東日本大地震)持續沖擊,政策刺激僅帶來短期反彈(每次回升不超5年),1991-2012年全國住宅地價指數從190.2點跌至93點,21年未改下跌趨勢,直到2013年之后才逐漸企穩。
圖:日本住宅地價指數與四次外部危機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②丨實現止跌回穩:2013年安倍三支箭破局
- 貨幣+財政+產業結構政策,三箭齊發推動日本房價止跌回穩
主持人:
2013年安倍晉三上臺后推出“三支箭”經濟政策,為何成為日本房價止跌的真正拐點?寬松貨幣政策、積極財政政策、結構性改革,這三支箭如何精準“射中”樓市痛點?政策落地過程中,細節性變量(如人口流動、金融創新)是否起到關鍵作用?
1丨政策組合的系統性突破:從“頭痛醫頭”到“三位一體”傳統消費的結構性衰退
首先,安倍三支箭的核心,第一支箭,是貨幣政策的顛覆性創新。
安倍政府推出的量化質化寬松(QQE)與以往政策有本質區別。
第一是規模空前,日本央行資產負債表從2012年的140萬億日元膨脹至2020年的700萬億日元,占GDP比重超130%。這一規模遠超1990年代的零利率政策,直接壓低長期貸款利率至1%左右,顯著降低購房成本。
圖:QQE之后日本央行資產膨脹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其次,2013年日本央行首次明確設定2%通脹目標,通過購買ETF、國債等風險資產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打破了1990年代“寬松但缺乏方向”的困境。
圖:日本通脹目標2%與實際CPI、PPI同比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在預期管理方面,2013年時任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公開承諾“無限量寬松”,扭轉了市場對通縮的長期預期。2013年日元對美元貶值25%,刺激外資涌入日本房地產市場,東京市中心20%-40%新公寓由外資購買。
圖:2013年日本對美元貶值25%,外資流入推動東京公寓價格大漲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而安倍三支箭的第二支,財政政策的結構性調整。與1990年代單純依賴基建的“撒錢式刺激”不同,安倍的財政政策更注重精準激活需求。
比如在地產領域,新財政刺激,重視購房補貼升級。將購房補貼從30萬日元提高至100萬日元,并延長房貸利息抵稅政策,直接降低購房門檻。2013-2019年,日本新建公寓銷售套數增長37%。
2013年后的財政刺激,不像90年代日本推行政府支出建設項目,反而是側重于企業減稅與投資激勵。企業所得稅從35%降至29.74%,并設立“戰略特區”吸引外資。2013-2019年,企業設備投資年均增長3.2%,帶動商業地產需求。
圖:日本所得稅占比下降,帶動企業設備投資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此外,第二支箭財政,與第一支箭貨幣配合,推動日本實行“財政赤字貨幣化”,央行持有的政府債券大增,實際投放流動性,商業銀行體系對地產的敞口也重回增長,形成整體上房價與資本流動性的良性循環。
圖:日本信貸、財政貨幣協同和房價止跌回穩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第三支箭,結構性改革的破局嘗試。
安倍的第三支箭直指日本經濟的深層病灶。
首先是針對重要的生產要素,勞動力。安倍通過“女性經濟學”將女性就業率提升,新增勞動力超500萬人,形成購房主力群體。東京雙職工家庭平均收入從2008年的740萬日元增至2021年的1019萬日元,推動高端住宅需求。
圖:日本家庭收入和女性就業率均在安倍上任后改善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對于土地要素,日本2015年修訂《城市再生特別措施法》,允許開發商在核心區容積率提升50%,加速東京澀谷、品川等區域的商業地產開發。2013-2023年,東京核心區二手公寓價格上漲62%,非核心區僅上漲26%。
圖:東京核心區與非核心區(多摩)的公寓套均價格變化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而資本要素方面,日本在安倍之后,擴大了對外資的準入,并允許外國人無差別購房,并通過J-REITs(房地產投資信托)吸引國際資本。2020年代初,東京商業地產外資持有比例超30%,但后續因外資過熱出臺購地限制,避免市場失控。
圖:日本J-REITs市場,外資成交量占比超過50%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2丨執行力度的徹底性:從“拖延妥協”到“強勢推進”
吸取了90年代的教訓,安倍開始推動金融系統的果斷出清。
1990年代日本政府因“銀企綁定”拖延壞賬處置,導致不良率15年才降至2.4%。而安倍政府通過金融再生計劃(2003年啟動,2013年強化),成立獨立機構收購銀行不良資產,強制問題銀行破產重組。
2013-2016年,主要銀行不良率從3.8%降至1.2%,釋放信貸空間。推動三菱UFJ、瑞穗等銀行合并,增強資本實力,使其可向房企提供長期低息貸款。
圖:安倍推動不良出清,日本銀行信貸投放意愿修復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此外,安倍三支箭,從來不是孤立的,政府對政策協同提供強力保障。
安倍通過自民黨一黨獨大的政治優勢,打破1990年代“政策碎片化”困境。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深度綁定。日本央行直接購買政府債券,實現“財政赤字貨幣化”,2013-2020年央行持有國債占比從11%升至48%。這種“直升機撒錢”模式在1990年代因央行獨立性爭議未能實施。
圖:安倍三支箭良性互動,推動地產止跌回穩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其次,就是地方政府與中央政策統一。通過《地方創生戰略》將東京過剩人口向地方疏散,同時在大阪、福岡等城市設立“國際戰略特區”,平衡區域發展。2013-2023年,大阪都市圈房價上漲41%,顯著高于1990年代的持續下跌。
圖: 東京和大阪都市圈的地價拐點均是2013年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當然,安倍時期推動日本房價止跌回穩,也包含了對外部環境的精準利用。
安倍政策恰逢全球流動性寬松周期。美聯儲2013年啟動QE3,日元套利交易活躍,海外資金通過“日債低息借入-日元貶值-投資日本地產”模式獲利。2013-2019年,外資對日本房地產投資額年均增長17%。
圖: 安倍經濟學推動日元低息、匯率走弱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2020年東京奧運會籌備刺激基建投資,直接拉動酒店、商業地產需求。2013-2020年,東京酒店客房數增長23%,租金回報率穩定在6%-8%。
圖:日本酒店價格和連鎖數量均在安倍任期后上升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3丨結構性矛盾的針對性突破:從“治標不治本”到“供需雙修復”
我們更加聚焦日本的地產行業。安倍2013年左右的政策,首先就瞄準需求端的精準激活。
人口結構對沖方面,通過“外國人新規居住者”政策引入146萬外籍勞工,緩解適齡購房人口下降壓力。2013-2023年,東京都市圈人口凈流入28萬人,一定程度對沖全國人口萎縮的影響。
圖:安倍引入外國定居者,對沖人口自然增長率轉負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在信心重建方面,QQE推升股市(日經指數從2012年底的10395點升至2020年底的27444點),形成“財富效應”。家庭金融資產中股票占比從18%升至25%,帶動消費率從50%回升至55%。
圖:2012-2020年,日本股市牛市,財富效應改善居民消費意愿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對于地產供給端,安倍政策規避簡單的“堆量刺激”,而是注重效率提升。
通過《特定都市再生緊急整備法》允許開發商拆除舊公寓重建高層住宅,東京容積率上限打開。2013-2023年,東京新建公寓套數增長40%,但核心區土地供給僅增2%,實現土地集約化利用,推動房價上漲。
4丨政策邏輯梳理
安倍政策的成功本質上是通過超常規貨幣寬松和財政赤字貨幣化,強行扭轉市場預期,為結構性改革爭取時間。其與1990年代政策的根本區別在于:
以貨幣寬松為杠桿:QQE不僅降低融資成本,更通過資產價格上漲重建企業和家庭資產負債表,打破“資產縮水-債務惡化-消費萎縮”的惡性循環。
圖:日本房價、地價從2013-2014年開始止跌回穩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以財政政策為支點:從低效基建轉向精準需求刺激,通過購房補貼、企業減稅等直接激活市場。
以結構性改革為根基:盡管效果有限,但勞動力市場開放、外資引入等措施部分緩解了人口和效率瓶頸。
圖:日本家庭收入和就業率自2013年開始改善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最終,經過安倍三支箭的政策傳導,房價開始止跌回穩。2013-2023年,全國住宅地價指數從188點升至256點,東京都市圈上漲62%。而金融風險也得到緩解,銀行不良率降至1.2%,房企債務違約率從2009年的5.3%降至2020年的1.1%。
③丨中國如何借鑒:路徑復制 & 發現”止跌回穩“信號
- 日本案例對中國房價止跌回穩提供可能路徑
主持人:
日本樓市從暴跌到企穩的軌跡,對當下中國有哪些可復制的經驗?更重要的是,中國樓市的“止跌信號”會以怎樣的形式出現?是政策組合拳的力度,還是市場預期的扭轉,亦或是供需結構的重構?
1丨日本經驗的三大可復制內核
首先是,“財政+貨幣”的流動性雙循環機制。
日本央行通過量化寬松為銀行系統注入流動性,而財政政策則支持剝離壞賬和鼓勵企業設備投資,同時以新增支出帶動制造業就業改善。
2022年中國的“保交樓”專項借款與PSL重啟、城中村改造信貸支持,正構建類似流動性閉環:央行提供基礎貨幣,政策性銀行定向輸血爛尾項目,地方政府盤活存量資產,使凍結的信用鏈條重新轉動。
圖:PSL期末余額和新增投放情況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其次,要分階段修復資產負債表,進行節奏控制。
日本經驗表明,企業端修復先于居民端。《金融再生法》強制銀行計提壞賬后,企業通過債轉股、資產拋售出清,而家庭資產負債表修復則滯后至2005年后。當企業裁員潮結束(失業率從2002年5.5%降至2005年4.4%)、薪資恢復正增長,才帶動住宅成交量企穩。
中國當前重點在房企債務重組(“金融16條”展期、AMC介入收儲),而居民端則需等待青年失業率進一步改善及收入預期改善。
圖:央行儲戶調查報告中收入、就業預期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嵩山論市
另外,存量需求激活的定向政策設計也很重要。
安倍時期推動的稅收刺激和“女性經濟學”,刺激多代人購房,使東京圈二手公寓成交逆勢增長。中國的“帶押過戶”“換房退稅”等政策正效仿此路徑,但需配套建立跨周期支持工具,防止政策退坡引發需求斷層。
2丨中國樓市的止跌信號組合:三維觀測框架,房價、融資、租金
價格指標方面,需要“真實結構穿透”。
70城房價環比轉漲僅是表象,關鍵要觀測:一線城市二手房成交量/掛牌量比值突破25%、核心板塊房價企穩、二三線城市新房去化周期縮短至18個月以內(當前普遍超24個月)。尤其需警惕統計失真:若新房價格因“品質地段競爭”抬高,但郊區項目持續降價,則視為偽復蘇。
圖:當前新房價格二手房價格增速跌幅收斂,新房好于二手房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而判斷地產行業止跌回穩,還要觀察房企的資產負債表改善,特別是房企的信用風險出清。
圖:2024年報銀行地產投放與不良情況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嵩山論市
融資能力方面,信用債發行不再僅限央國企(民企占比需回升至30%以上);
造血能力方面,重點房企經營性現金流回正(非依賴資產處置),而且籌資性現金流也要回正,恢復地產行業的順暢借新還舊。
圖:2021年至今上市房企單季度三大現金流/營業收入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嵩山論市
另外,中國樓市止跌回穩,租金資本化率需回歸正常區間也是必要條件。
當重點城市住宅租金回報率(年租金/房價)突破2.5%閾值(當前北上深為1.4-1.7%),顯示房價已調整至資產收益合理水平。后續租金回報率持續高于國債利率,也是一個好的開始。
圖:上海租金回報率超過10年國債,北京、深圳租金回報率超過1年國債
數據來源:Wind,嵩山論市
3丨總結:安倍三支箭雖然有效,但不是萬能靈藥
日本樓市從暴跌到企穩的23年(1990-2013年)表明,單純的政策刺激只能延緩危機,真正的“止跌信號”是市場定價機制、風險分擔模式、要素配置效率的同步修復。
對于中國而言,當70城房價環比上漲城市突破50個(占比71%)、民營房企債券融資成本降至5%以下、核心城市租金回報率穩定在2.5%以上,三大信號共振之時,才是樓市從“政策托底”轉向“市場自驅”的真正拐點。
圖:統計局70大中城市新房、二手房價上漲城市統計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嵩山論市
之后中國的房價止跌回穩之路,要避免“安倍經濟學”式依賴。日本央行資產負債表占GDP超130%,中國若過度依賴“財政赤字貨幣化”,可能導致2030年政府債務率超過承受范圍。
同時,也要防止“結構性改革”空轉。日本“女性經濟學”未能根本解決少子化(總和生育率仍1.3),中國需將“認房不認貸”“生育補貼與購房掛鉤”等政策與人口戰略深度綁定。
點擊下圖,了解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