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前言·】——》
臺灣有個退役上校,說了一句話,把很多人嚇了一跳。他說“日本若與中國交戰,中國可能會讓日本把二戰的血債血還?!?/strong>
賴岳謙不是空口喊話,他的判斷,有歷史,有現實,有底氣。這筆賬,中國壓了80年,如今,該還了嗎?
賴岳謙說出“血債血還”,不是威脅,是判斷
賴岳謙,這個名字對兩岸政治評論圈來說,并不陌生,1958年生在臺灣南投,祖籍福建,早年是軍人,后來轉為學者、政論名嘴。
他有一種獨特氣質,不是那種搖旗吶喊的鍵盤義士,而是那種熟讀兵書、身經沙場、分析精準的老兵。
他曾任親民黨發言人,是馬英九時代國民黨的外圍智囊。當年他主張兩岸和平,反對“臺獨”,說話一針見血,站在節目上,永遠神情平靜,卻字字帶刀。
可就是這個不喊口號、不講套話的老兵,在2024年接受采訪時,突然說了這么一句:“如果中日再交戰,中國會讓日本把二戰的血債血還。”
他不是第一次提中日問題,卻是第一次用這么沉重、決絕、血性的詞匯——“血債血還”。
不是誰都能講這四個字,一個講歷史的,如果沒有幾十年功力、對戰爭的理解、對現實的評估,是不會輕易說出口的。
這話一出,臺灣綠營炸鍋了,日本右媒發聲了,大陸網友沉默了。
為什么沉默?因為很多人心里明白,賴岳謙說的,不是情緒,而是現實的可能。
他話音未落,有網友直接回了一句:“日本若真敢動手,中國不會再手軟?!?/strong>
中國真有這實力嗎?這四個字真可能落地執行嗎?想知道答案,得從那筆爛賬說起,那本寫著血與火的歷史賬簿,中國人到底有沒有翻篇?
這筆賬,埋在了南京的血水里,也埋在了東京審判的殘頁里
日本侵華戰爭這段歷史,在許多人記憶中已經泛黃。但對于中國人來說,那不是“歷史書上的一章”,那是一代人眼前的夢魘,是另一代人骨子里的痛。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整整8年,整個中國像一個被反復剖開的傷口,淌血不止。日本不是來打一場戰役的,而是要滅掉整個中華民族的脊梁。
官方數字是3500萬中國軍民傷亡,這個數字,很多人看多了麻木了。那我們換個說法:每一位中國人,平均都為這場戰爭付出了生命、鮮血或親人的代價。
南京,1937年12月13日,日本人攻進這座六朝古都。
6周時間,30多萬人被殺,婦女被輪奸,老人被刺刀挑死,孩子被扔進火堆,連長江都被染紅了。
這是有組織的屠殺,不是亂兵之過。
松井石根是侵華日軍最高指揮官,戰后被東京審判判了死刑。他在法庭上說了一句話:“我們當初有計劃,要把南京變成,座廢城?!?/p>
可他沒說的那部分更嚇人,他們還在活體做實驗。
731部隊,在東北搞“防疫研究”,但他們實驗的不是細菌,是人。被稱為“馬路大”的中國人、蘇聯人、朝鮮人,被活著解剖、灌入炭疽病毒、凍傷試驗、內臟暴露。
這些不是小說,是法庭記錄。
伯力審判上,日本軍官川島清承認,他們殺了至少3000名中國平民和戰俘用于實驗。后來研究者統計,這個數字至少超過1萬人。而731部隊的頭子石井四郎,最后連審判都沒上,就被美國人“保護”帶走了。
你說這賬怎么算?
再說一筆錢的賬。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民用財產損失,按照當時幣值算,超過1000億美元。間接損失——戰爭造成的經濟斷裂、城市癱瘓、教育停滯——超過5000億美元。
如果按今天的購買力,這賬至少是10萬億美元。
可這賬,后來沒追。
1972年中日邦交正?;?,當時的中國政府,為了戰略考慮,決定放棄戰爭賠償,這一幕至今都讓人心里五味雜陳。
有人說是戰略大局,有人說是忍辱負重。
但事實是日本輕松逃過了歷史的懲罰,沒有一分錢戰爭賠償,731部隊的檔案一夜之間被美國運走,日本教育體系開始慢慢刪除“南京大屠殺”四個字。
連“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這七個字,日本至今都稱為“有爭議說法”。
2014年,日本多名官員參拜靖國神社,媒體還拍到安倍在那低頭鞠躬。
這就是中國“放下屠刀”換來的“和平回應”。
而賴岳謙的那句“血債血還”,不是要掀起新仇,而是提醒日本:你別裝忘了這筆舊賬。
它可能被封存,但沒有過期,它可能被擱置,但沒有作廢。它藏在檔案里、墓碑上、幸存者的夢里。一旦日本真敢揮刀,中國也許真的不會再講“寬容”兩個字。
中國的軍力,已經足夠讓“舊賬變成清算”
要說“血債血還”,先得問一個最現實的問題:今天中國,真能贏得一場對日戰爭嗎?講歷史沒用,講情緒更沒用,得講數字、裝備和意志。
全球火力排名,中國排第三,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日本排第八,看似接近,其實差了一個量級。
日本只有自衛隊,部隊總數不到25萬人;中國現役部隊200萬起步,后備力量達到51萬人,民兵動員體系更是龐大到難以想象。
2021年,中國軍費開支約1.35萬億人民幣,約合2090億美元。日本只有517億美元。這是什么概念?中國每投入1塊錢,日方才投四毛。
海軍,是這場可能對決的關鍵。
中國已經擁有三艘航母——遼寧號、山東號、福建號,分別代表滑躍起飛、常規動力、彈射起飛的三代技術路徑。福建號采用電磁彈射,技術上已接近美軍“福特級”。
而日本呢?只有“出云號”一艘,還是拆了甲板、硬改成輕型航母的直升機平臺,排水量只有2.7萬噸,根本不是同級別。
中國目前共裝備45艘現代化驅逐艦,其中055大型驅逐艦6艘,號稱“中華神盾”;052D數量達28艘;再加上052C的6艘,合計盾艦達40艘以上。日本自衛隊有36艘驅逐艦,其中真正算得上現代盾艦的只有8艘。
還有一點不能忽視——導彈打擊能力。
中國的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東風-26“航母殺手”、東風-41洲際導彈,打擊精度和速度遠遠超出日本防御體系。日本靠的是美軍提供的“薩德”“宙斯盾”,而那些防不住來自東風快遞的突防波次。
日本不能決定打仗的節奏,它只能跟著美軍跑。
別忘了,日本的軍事體制是為美軍服務的。日本海上自衛隊一直被稱作“美國第七艦隊的反潛中隊”,主要任務是幫美國在太平洋破潛艇封鎖線。而非主導對抗。
如果沒有美國,日本哪怕再強,也只是個傘下人。
更關鍵的是,中國現在不僅裝備夠用,更重要的是戰場訓練和戰略意志都已經完全改變。
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近年來不斷演訓,圍島實兵演練已經從演習變成常態?;鸺?、空軍、戰略支援部隊全面融合。你可以說美國強,但你不能否認,中國在東亞的對抗力,已經壓過任何單一國家。
賴岳謙說:“中國現在有了處理舊賬的能力。”這不是一句夸張,是對現實格局的精準判斷。
過去,中國是“知道你打得過我”;現在,中國是“我知道我打得過你”,而你,日本也知道。
賬壓了八十年,是日本不想翻,不是中國不敢清
很多人問,現在不是和平時期嗎?賴岳謙為什么要說這種“讓人緊張”的話?我的回答是,不是緊張,是警示。
日本一直在試探。
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教科書,把“南京大屠殺”改成“南京事件”;封殺731部隊展覽,不許再提“人體實驗”四個字;美國一叫,馬上跟進制裁華為、限售光刻機、宣稱“臺海穩定”。
你問中國有沒有翻舊賬的意圖?中國原本想翻篇。是你,日本,一次次把賬本翻回來。
1990年代,中國還在主動推動友好訪問,中日青年互訪、經濟合作逐步升溫。2000年以后,日本右翼政客越來越多,安倍、麻生、石原慎太郎等一批政客輪番挑釁,背后是美國戰略推手的影子,但日本自己不是沒選擇。
2022年,日本飯田市教育委員會阻止“南京大屠殺”展板入館。
他們的說法是:“內容具有爭議。”爭議?30萬人被屠殺,照片都在,幸存者都在,國際審判都判了死刑,哪里爭議?
別忘了,中國放棄戰爭賠償,不是日本贏得的,而是中國主動給的。
歷史問題不是中日關系的過去,而是中日關系的根基,根松了,樓必塌。
而臺灣問題,更是中日關系的紅線。
中日邦交正?;那疤?,是“一個中國原則”,這一點寫在1972年的中日聯合聲明里。中國至今沒有撕毀這一條,是因為對“信義”兩個字還抱有期待。
但如果有一天,日本真的再次被美國“捆綁”,在臺海問題上踩線、亮劍,那結局只會有一個:這一次,中國不會再喊停。
賴岳謙說的“血債血還”,聽著刺耳,實則是一種現實主義的表達。他不是說中國一定會主動挑釁,而是在說,如果日本真要引火燒身,那就別指望還能靠“和平主義”洗白。
和平,不是別人給的,是你不碰別人的底線換來的。
今天的中國,在軍事、經濟、戰略能力上都不再是當年的“戰敗國受害者”,也不再需要用“克制”來證明理性。
能打不代表要打,但不怕打,才配談和平。
賴岳謙這句話,是警告,更是機會,日本若還有歷史責任感,那就別再挖坑自己跳。
當年30多萬死在南京城的同胞,從未等來一句“我們錯了”。那今天,中日如果真走到兵戎相見那一步,那句話,中國人可能就不會再等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