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頻繁刷到一個詞: 年齡焦慮 。
想起之前看到華東政法大學文學教授杜素娟老師,她在生活式大會談論“三十而立”這個話題時說:
“我30歲的時候一切都沒有變好,還沒錢買房買車沒有結婚對象。我還沒有錢,囊中羞澀,我要擠地鐵,坐公交車,買咖啡還要翻一翻有沒有優惠券,再看看網上到處都是成功人士,越看越扎心、越焦慮、越睡不著覺……”
當我把這件事情跟身邊的朋友討論,發現大家都深有共鳴。
朋友小芳說自己的人生一到30歲,才真實感受到“時間飛逝”,但自己卻一直止步不前。
更痛苦的是,好像隨著年紀一大,記憶力越來越差,想學點什么東西也力不從心,越想越焦慮。
明明應該是三十而立、朝氣蓬勃的時候,為什么我們卻越來越感到焦慮?
從心理學角度看,可能有以下3個原因。
首先是時間加速的錯覺。
心理學家發現,人對時間的感知隨年齡呈對數增長。
比如說3歲的時候,一年就是人生的三分之一,可到了30歲,一年就只有人生的30分之一。
于是隨著一年的相對長度越來越短,我們也會感知到時間越過越快,從而在主觀上產生“時間飛逝”的恐慌。
其次是生理發展階段的沖突。
根據埃里克森理論,個體成年中期的核心課題是 繁衍感(Generativity) vs 停滯感(Stagnation) 。
所謂 繁衍 感,即 那些已經找到親密關系的人 ,開始 將注意力轉向外部,轉向他人 ,比如事業上創造價值或者培養下一代,以此獲得意義感。
而停滯感,指的是 無法向外集中注意力 , 且仍在處理親密關系甚至身份問題的人, TA們的生活陷入自我重復中,從而產生“停滯不前”的感覺。
埃里克森認為,如果在這當中個體無法找到“超越自我”的支點,就很容易產生焦慮感。
同時,隨著人們進入成年晚期,會不斷回顧曾經的生活,如果覺得生活相對充實, 人們就會產生一種自我整合(ego integrity)或完整感。
但如果 留下許多遺憾和未完成的事情,人們會感到失望 乃至深深的絕望,因為時間所剩不多了 。
最后是對大腦神經可塑性的誤解。
人們曾經以為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在成年之后基本定型,后面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但事實并非如此。
大腦在成年后依舊保持著巨大的變化潛力, 這種潛力叫作“神經可塑性”,指的是大腦神經連接生成和修改的能力。
神經可塑性終身存在, 即便是老年人的大腦,也無時無刻不在環境的沖擊下發生著改變。
如果你長期練習某一種大腦功能,就可以生成和鞏固負責該功能的腦區的神經連接。
比如, 如果你每天學英語,你的大腦語言皮質中負責英語讀寫的區域就會越來越大。
但如果你 一直 偷懶,大腦中剛剛建立起來的“英語神經網絡”的鞏固過程就會日漸式微, 乃至于過段時間就忘記。
我們常將之怪罪于年紀大了,實際只是自身偷懶或者逃避的一個借口。
那我們要如何走出焦慮呢?
回到開頭杜素娟教授關于“三十而立”的談論,她在后面已經提出關于“社會時鐘”的反駁。
所謂社會時鐘,即規定30歲的人該怎樣,40歲的人該怎樣,有一套統一的成功標準和模版。
但杜素娟教授認為,大家都在不同的起跑線上,不能要求一個統一的終點。
所以,我們第一步要做的,其實是“重置社會時鐘”。
當你因同齡人的成功而感到焦慮時,在內心告訴自己:
不必羨慕,每個人時間表不同,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生長節奏,慢慢來。
其次是轉換比較維度,學會縱向比較,建立個人成長的時間軸。
比如30歲的你,比20歲掌握了更多技能;40歲的你,比30歲的你在為人處事和溝通技巧上,也越來越熟練;
或者是曾經的你,可能連站在課堂講臺上發言都會瑟瑟發抖,現在的你已經可以在公司會議上大大方方地講解一個新項目。
這時你會發現,你遠比你想象中的自己更有力量。
最后是培養稀缺且有價值的技能。
這一點尤為關鍵。
曾看到網友的一句話,我很贊同,他說:
大多數人都在追求錯誤的情感體驗, TA 們希望在工作中找到“快樂與激情”,但這樣快樂永遠不會到來,相反,一旦激情消退,焦慮和無意義感就會襲來。
我們真正想要的,其實是對自己所做事情的滿足感,我們希望回顧過去時對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 渴望看見自己完成非凡的事情。
簡單來說, 我們既 想要自由,也想要擁有 被他人認可的成就 。
從這個角度來說,追求成功并非是必要的事。
而是要 培養一種“工匠心態”,通過刻意練習來發展稀缺且寶貴的技能。
在你所從事的領域中達到真正的精通水平,成為一流的專家。
一旦你掌握了這個技能,就能自主規劃自己的未來,即:
你將成為你自己命運的把關者。
而這正是我們學習心理學的意義所在。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心理學的陪伴、理解下,看清自己、擁抱自己、發展出更好的自己。
這背后存在著很多客觀原因:
1、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精神領域的關注越來越多;
2、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尋找心理學課程、心理咨詢提供了許多方便;
3、心理學正作為一種實用工具,幫助人們在現實中更好地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同時,學好心理學,不僅助人助己,還能幫助我們開拓出一條靠譜的副業之路,長期產生“能力復利”。
如果你喜歡心理學,想通過心理學了解自己、發展自己,又不知道如何入門,可以點擊以下小程序——
人生是場馬拉松,我們永遠都有機會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點擊領取0元免費試聽課↓
適合想要利用心理學更好生活的你
↑點擊圖片,免費領取試聽課↑
而如果你有想要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的想法,需要注意的是:
我們通過調研心理咨詢市場發現,取消證書后,目前入行執業只靠單一的證書是行不通的(不管是現在的中科院考證,還是之前國家二三級證書)。
目前,心理行業的從業標準是:
1.接受長程系統培訓(有培訓證書);
2.有個案實操經驗,專業督導護航,具備真正勝任力。
所以,想要正式入行心理咨詢,參加一個 “系統理論+實操實習+專業督導+入駐平臺” 相結合的長程系統培訓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想轉行做心理咨詢師,那你可以了解一下 壹心理的朝陽計劃——「心理咨詢師培養項目」
在這一版的朝陽計劃中,我們做了這些升級:
2.5年的進階式培養
700h+理論+實習
30次初始訪談 +40次個案實習
25h個督 +81h團督
100位+業內知名大咖導師
9份學習證明
點擊圖片,添加壹心理規劃師↓
還可免費領取以下福利:
① 專業顧問1V1職業規劃
②全套108頁《心理咨詢師入行手冊》
③ 1份心理咨詢師執業地圖
*學習效果因人而異,由于學習積極性、投入程度等因素可能有所差異
編輯:老啊嘛
圖源:網絡
參考文獻:
[1]HARDY B. Willpower doesn’t work: Discover the hidden keys to success[M]. New York: Hachette UK, 20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