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電視,有一大堆不懂的觀眾懷疑古代人吃牛肉,說什么古代牛都是用于農耕的,不準吃耕牛,覺得不真實。以前我寫了一篇文章介紹,今天再說一次。
只能說,現在某些影視作品,或者書刊的作者不懂歷史,甚至連基本的古代生活不懂。他們幻想出來的作品影響太大了,誤導不少人。
再回到原問題,雖然牛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古代人養牛就一定是耕牛么?農村生產機械化前,生活生產中離不開牛,幾乎家家戶戶都養牛,是每家的重要財產,既可以做役畜,也可以積累農家肥。直到十幾年前,我國農村都是這種狀況。
在封建時代,為了保障農業生產需要,穩定農本,就制定了保護耕牛的制度,在耕牛身上打上標志,這些耕牛不能隨便賣了殺了,需要到鄉里有關機構備注。這就有效保護了農業生產進行。
舉個例子,某個朝代有1000萬頭耕牛,而實際上這些耕牛大部分是母牛,公牛因為力量大脾氣暴躁,喜歡打架,容易威脅他人,甚至主人也危險。很多家庭不喜歡養公牛,一個村里的牛群有幾頭公牛就差不多了。
我們再比方,1000萬頭在冊的耕牛,950萬頭母牛,50萬頭公牛,每頭牛使用來耕地6-10年非常正常,甚至更加久。
母牛每年繁殖一胎小牛,每年就會多出950萬頭牛,即使排除各種傷病因素,新增量是非常龐大的。這些新產的小牛,公牛大部分都不會加入到耕牛行列,養一兩年就宰了。而淘汰的耕牛也是一批批來,所以大部分新產的牛其實基本上也養兩年左右作為肉牛的,這個數量非常龐大。
當時這些繁育的小牛,是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不可能一直留著。所謂古代法律規定,一般指的是確保農業生產在冊印了烙印的耕牛。
這僅僅是涉及耕牛的更新與繁殖。其實中原地區,關中,南方,四川等,不少山區也有大量養殖牛,這些就是肉牛。比如四川的井鹽,就需要大批的黃牛,這些牛剛開始也是作為役畜使用,可是用上幾個月就淘汰了,數量也是非常龐大的,好像記得當地用這些牛肉做成了特色牛肉干。
而北方的少數民族牧區,那些牧民怎么購買中原的產品?還不是把手中的牲畜出售了,再進行采購 ,要不然哪來那么多的真金白銀呢。正所謂走私自古就有,即使是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最膠著時,雙方互相關閉貿易,走私進來的牛羊也是一個天文數字,因為利益驅使,邊境守吏樂見其成。
《水滸傳》中石秀就是牛馬販子,和叔叔一同從北方販運牛馬到中原販賣,落了難遇見楊雄。
所以,看到電視劇《水滸傳》里那些英雄豪杰大塊吃牛肉是很正常的,我就搞不懂為什么那么多人會在彈幕上說牛不能吃,這是多幼稚啊,多脫離生活啊。那么多存欄量不消耗掉,難道養了玩么?
這里還得考慮一個問題,古代人并沒有現在這十幾年來這么富裕。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餐餐肉不離桌,牛肉在日常餐飲很常見,在宴會燒烤更是必不可少。國內養殖供應不上還漂洋過海的采購。
在古代很多普通人家一個月也見不了幾次肉,那些牛肉自然大部分是被社會的富裕階層,豪強階層消費了。
古語說窮文富武是有道理的,電視劇里那些英雄豪杰,個個一身本事,僅僅學的一身好功夫就得花費不少錢請師傅。自然不是官宦人家,就是地主和一方豪強。水滸傳里108將,像武松一樣窮小子學到一身本事的有幾個?
放到現在就是各地有頭有臉的人家,他們消費比普通民眾高,不是很正常么?在生產力水平低的古代,他們大塊吃牛肉也是說得過去。
(一部《水滸傳》除了李逵,武松等幾個窮人,其他都是一方地主豪強)
目前來看,古代寫小說,詩詞的作者,尤其記錄民間風土人情的部分,還是很尊重現實的,稍微有一定的分析能力,都可以看到作者的生活閱歷,和當時的社會風貌。
我們現在有些學者,我都不知道研究了什么,能說出古代小說吃牛肉的片段太假,估計他們連基本的社會生活都沒搞明白,農村實踐更少。
古代普通百姓一個月都沒幾頓肉,地方豪強吃個牛肉很正常,當然了影視中都是介紹這些豪強多,更多普通百姓沒有介紹的。現代社會很多家里條件是天天吃肉,甚至牛肉也常吃了,條件更好的就是進口優質肉類,追求原生態食材了。這些都是隨著時代變化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