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對于清王朝來說是一個多事之秋,而對于剛剛繼承皇位沒多久的咸豐皇帝來說更是煎熬,這一年的主題只有四個字——內憂外患。
咸豐皇帝是清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當年,道光之所以選他做皇帝,正是看中了他的謙讓、不爭。可是當時國家正處于動蕩不安的形勢下,這樣一位唯唯諾諾的皇帝能肩負起王朝中興的重任嗎?
我們都知道,清朝的皇帝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勤政。雖然有的皇帝可能有些任性,但是他們都勤奮,都希望國家能興盛起來。但是咸豐皇帝從父親手中接過來的著實是一個爛攤子,他知道父親因為《南京條約》的簽訂而羞愧難當,他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力挽狂瀾,重現康乾那樣的盛世。但是年輕的皇帝此時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尷尬境地,更多的是有心無力。
咸豐皇帝
在北方,英法聯軍已經打破大沽口防線,攻陷天津,直接威脅北京,他們已經不滿足于《南京條約》給他們帶來的有限的利益,他們想要通過炫耀武力來向清政府索要更多的賠償。
面臨著北京局勢日益危急,此時咸豐皇帝有兩個選擇,第一是繼續坐鎮北京以安定人心,和侵略者戰斗到底。對于一個明君來說應該這么做,但是這也是相當危險的,一旦英法聯軍攻陷北京,那么皇帝將要直接面臨侵略者的凌辱。之前駐守大沽口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曾經上書皇帝,要他以巡狩的名義出城避難。當時皇帝就已經動心了,因為他自己明白,就目前京城的這點兵力是無法抵抗英法聯軍的洋槍洋炮的。但當時他在朝上提出來時,大臣們都表示反對,因為敵人打過來,皇上卻離開了京城,說好聽點是出京巡狩,其實不就是逃跑嗎。而這樣做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這樣京城必定大亂,祖宗社稷之地怎么辦。
咸豐皇帝面臨內憂外患的處境
而現在看來,皇帝不管在不在北京,京城遲早是要被攻陷的,于是皇帝離開京城就是必然的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咸豐皇帝離開了圓明園,去承德避暑山莊避難。在臨走之前,他把京城交給了恭親王奕昕留守,讓他和洋人周旋。他在圣旨里任命奕昕為全權大臣,并讓他“便宜行事”,說白了也就是讓他看著辦。其實咸豐皇帝當了一回甩手掌柜,他在京城即將陷落前選擇了逃避,把北京這個爛攤子交到了他的六弟恭親王奕昕手里,如果處理好了還行,如果處理不好,那么將來追究責任也不會算到皇帝自己頭上。這讓我想起了1644年的崇禎皇帝,當年崇禎皇帝也是面臨內憂外患的局勢,在京城即將陷落之前,其實他有多種辦法逃避王朝滅亡的命運,比如南遷。可是他怕擔負丟失京城的責任,所以遲遲下不了南遷的決心。
咸豐皇帝和慈禧在避暑山莊
看來咸豐皇帝還是能想得開的,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還是先去避暑山莊避避風頭吧。但他這一走,京城的那點兵力根本無法抵抗英法聯軍的進攻,北京被攻陷了。他們找不到咸豐皇帝,于是來到了圓明園。因為自從康乾以來,圓明園成了清朝皇帝日常辦公和就寢的地方。咸豐皇帝也不例外,他最喜歡在圓明園中居住。英法聯軍到了圓明園同樣撲了個空,卻意外發現了無數的珍奇寶藏,又仿佛置身于世外仙境一般。但是他們可沒有欣賞美景的閑情雅致,他們在圓明園大肆搶掠之后,一把火燒了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
當得知圓明園被燒毀的消息之后,咸豐皇帝氣得吐血。那么問題來了,英法聯軍區區兩萬人的兵力就輕松地攻陷天津北京,清朝的軍隊去哪了呢?我們經常說內憂外患,這內憂正是南方的太平天國運動。這個由一個落第秀才領導的農民起義運動堅持抗清十四年,勢力發展到十八省,已經成為清王朝的心腹大患。咸豐皇帝為了對付南方的太平天國和捻軍,把主要軍隊都派到南方了,哪里還有什么主力部隊去對抗英法聯軍呢?
被燒毀之前的圓明園
雖說咸豐皇帝掌握著皇帝的實權,但是面對王朝的風雨飄搖,他更多的是有心無力以至于自暴自棄。在北方的洋人撤軍后,他依然面臨著南方起義軍的強大壓力。沒想到他這一次逃出北京城竟然再也沒能回去,在1861年,咸豐皇帝憂憤而死,時年30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