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增強青少年的法治意識,6月27日上午,淄川區人民法院邀請200余名高校學生走進庭審現場,旁聽一起掩飾、隱瞞犯罪所得案的公開審理,通過鮮活案例敲響法治警鐘,幫助青少年“零距離”接受普法教育。
“現在開庭。”伴隨著莊嚴的法槌聲,庭審正式開始。庭審現場氣氛肅穆,秩序井然,從法庭調查到法庭辯論,再到被告人陳述,同學們全神貫注地觀摩每一個環節,切實感受司法的公正與嚴謹。本案案情雖簡單,卻是當前高校學生群體容易誤入的典型陷阱,被告人陳某被他人許諾的“好處費”迷惑,明知他人實施違法犯罪活動,仍出借自己的銀行卡,協助他人轉移非法資金,最終觸犯法律紅線。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陳某的行為已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條之規定,依法判處其拘役六個月,緩刑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 2000 元。被告人陳某當庭表示自愿認罪認罰,深刻認識到自身行為的錯誤與危害,真誠悔罪,并承諾今后將改過自新,嚴格遵守法律法規 ,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公民。
庭審結束后,法官以本次庭審為切入點開展普法教育:出借銀行卡、身份證等重要個人信息,看似“舉手之勞”,實則可能淪為違法犯罪的 “幫兇”。此類犯罪不僅嚴重危害金融管理秩序,更會讓參與者面臨刑事處罰,對個人信用、學業、就業造成不可逆的負面影響。同學們也紛紛表示:今后將嚴格保管個人信息,增強法律風險防范意識,堅決不做違法犯罪的 “工具人”,同時也要積極向身邊人普及法律知識,共同維護社會法治秩序。
這場“看得見、聽得懂、能參與”的庭審是淄川區法院推進 “法治進校園”的重要實踐。通過“旁聽庭審+現場交流”的形式,用鮮活的案例開展法治教育,幫助青少年提高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未來,淄川法院將持續深化司法公開,創新普法形式,通過典型案例宣講、模擬法庭體驗、法官校園講座等多樣化活動,為青少年成長筑牢法治根基,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園、法治社會貢獻司法力量。
(供稿人:刑庭 王子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