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一到年底,全國不少地方的自然資源部門就開始忙碌起來。
每年這個時候,衛星遙感數據下發,各地要對所謂的 “疑似變化圖斑” 開展地毯式實地核查。
一些農戶收到通知才知道,自己的宅基地被“盯”上了,如果不能及時自證合規,房子很可能面臨整改甚至拆除。
在近日一次以“為基層解難題、辦實事”為主題的媒體座談會上,自然資源部傳來明確信號: 2025年,不會下發疑似變化圖斑,而是由基層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日常調查。
這一變化,將從根本上緩解地方的年底壓力,也讓農戶的土地使用管理變得更加寬松、理性和有彈性。
01 過去怎么做的?壓力從上到下層層傳導
過去的圖斑監測流程,是由國家層面通過衛星遙感技術,對全國土地使用情況進行年終比對。
如果發現與上年不同,就生成 “疑似變化圖斑” ,下發給地方基層。
收到這些圖斑后,各地就要組織人力逐個核實,一旦發現問題,要限期整改,有時甚至來不及補手續就得拆。
這種方式雖然精準,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比如,圖斑中有很多涉及農村自建房,實際情況是宅基地符合一戶一宅,但可能因為手續滯后或當年批復尚未歸檔,造成誤判。農戶一時無法補齊材料,就可能陷入“合法性不清”的尷尬。
02 調整之后會怎樣?更接地氣、更人性化
自然資源部這次明確提出:支持各地將調查工作納入日常運轉,依托地方一線力量,隨時記錄、隨時處理土地使用變化,不再集中搞年底突擊。這意味著:
基層壓力會減輕。 以前年底統一下圖斑、限時調查整改,幾乎把地方自然資源部門逼到“爆表”。以后這種集中式壓力將被日常化工作節奏替代,節省大量人力物力。
農戶面臨的誤傷會減少。 自建房等合法使用行為只要屬實,有時間補手續的就補,確實違規的再依法處理,避免“一刀切”。
問題處理更有余地。 不再逼著地方“先拆后補”或者“邊拆邊查”,讓本來可以協調解決的問題少了對抗,增加彈性處理空間。
在這次座談會上,自然資源部相關負責人強調, 要用“更科學、更貼地氣”的方式來優化調查流程。
與其依賴遙感圖斑“遙控指揮”,不如依托地方日常數據積累和基層治理能力,逐步建起一套“動態更新、實時跟蹤”的機制。
這樣的轉變,不僅是對基層工作負擔的回應,也是在回應農民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困境。
試想一下,一個合法宅基地的農房,僅僅因為審批表還沒批完,或者圖斑識別出錯就被拆除,對誰都是傷害。
03 對農民和基層干部而言,是實打實的好事
這一改變看似技術性,實則影響巨大。對農戶來說,不再“一夜之間圖斑落戶”,意味著可以有更充分的時間補資料、走流程,也減少了被誤判、誤拆的幾率。
對基層干部來說,這等于是減少了突擊任務、多了一份對接實際的自主權。應拆的就依法處理,該補手續的也不至于被“一票否決”。
某種意義上,這不只是“為基層減負”,更是在給政策執行過程加裝“避震器”,避免粗暴、形式主義,體現了管理溫度。
對老百姓來說,這樣的政策變化,才是真正“看得見的利好”。
來源:自然資源法律論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