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中國審判》雜志原創稿件
文| 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何建
華東政法大學 徐依琳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頒布仲裁法的國家之一,早在1697年就頒布了有關仲裁的法案。隨著17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商事糾紛越來越多,為了順應實際需求,英國在1889年制定了第一部專門的仲裁法。20世紀,英國分別于1950年、1979年、1996年三次修改仲裁法,明確了仲裁程序,引入國際仲裁相關規定。2025年2月,最新修改的《英國仲裁法》(下稱《2025年仲裁法》)正式生效,進一步明確了仲裁協議的法律適用規則,為英國仲裁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1
《2025年仲裁法》修改的現實背景
《2025年仲裁法》生效前,1996年修改的《英國仲裁法》(下稱《1996年仲裁法》)是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仲裁事務的法律依據。其主要內容由強制性規定和任意性規定組成,包括法院的權力、仲裁員的豁免權、對仲裁裁決提出異議的條件,以及仲裁程序的啟動、仲裁員的數量和仲裁員的指定、仲裁程序的時間等。
英國啟動仲裁法修改的背后既有經濟因素的考慮,也有法律因素的考量。英國法律委員會估算,英格蘭和威爾士每年至少有5000起仲裁案件,由此產生的仲裁費用和律師費對經濟貢獻高達25億英鎊。為了搶占國際仲裁市場,許多國家紛紛制定或修改仲裁法。鑒于大多數國家是《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下稱《紐約公約》)締約國,外國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行可通過該公約得到實現,而《1996年仲裁法》第三編是專門為實施《紐約公約》而設。因此,從法律協調角度而言,英國對仲裁法進行修改更有助于契合當前的國際仲裁體系。
2021年3月,英國司法部要求法律委員會對《1996年仲裁法》進行重新評估。法律委員會于2022年1月開始審查工作,并于2022年9月和2023年3月分別發布了兩份咨詢文件。2023年9月,法律委員會發布了最終報告及一份法案草案。
2
修改的主要內容
2025年2月24日,英國正式頒布了《2025年仲裁法》。這部法律并非對實踐中運行良好的《1996年仲裁法》進行徹底修改,而是旨在實現英國仲裁實踐的現代化,吸引更多跨國企業到英國投資,鞏固倫敦的仲裁地位。本輪修改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明確仲裁協議的法律適用,除當事人明確約定仲裁協議的準據法外,其他仲裁協議均適用仲裁地法律管轄;第二,簡化管轄權異議程序,仲裁庭審理過的證據不再由法院審理,避免審理重復;第三,新增仲裁員披露義務,要求仲裁員披露可能會引發對其公正性懷疑的情況,增強了仲裁程序的透明度和信任度;第四,賦予仲裁員即決裁決權,通過盡早駁回無實際勝訴可能的請求以提高仲裁效率;第五,賦予法院對第三方(非仲裁當事人)的命令權,法院可根據《2025年仲裁法》第44條,對第三方發布要求支持仲裁的命令,并為第三方提供完整的上訴權和程序保障;第六,引入緊急仲裁制度,法院可以強制執行緊急仲裁員發布的強制性命令,增強了緊急案件中臨時措施的有效性。
3
仲裁協議
仲裁協議是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的合意,有效仲裁協議是爭議得以提交仲裁解決的前提和基礎,必須符合特定的要求,滿足主體要件、形式要件與實質要件。《1996年仲裁法》第5條規定了仲裁協議的形式要件,放寬了仲裁協議“書面形式”的認定要求。同時,英國《1996年仲裁法》第81條明確保留了在普通法下口頭仲裁協議的有效性,只不過實踐中主張該口頭仲裁協議有效的一方會面臨較重的舉證負擔。《1996年仲裁法》規定仲裁協議內容不得違反公共利益,對實質性要件未作特別規定。認定仲裁協議效力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以及“盡可能讓仲裁協議有效”。只要各方有仲裁的意思表示,且仲裁協議不違反一般性法律原則,法院都盡可能肯定仲裁協議的效力。
4
仲裁準據法
仲裁協議的準據法是指確定仲裁協議效力、范圍及進行解釋等事項所適用的法律體系。
《2025年仲裁法》針對仲裁協議的法律適用進行了修改。《1996年仲裁法》采取“Enka Insaat Ve Sanayi AS v. OOO Insurance Company Chubb案”中確立的三階段分析法。該案中,法官明確指出,在判斷當事人是否已選擇仲裁協議的準據法時,法院應適用法院所在地法作為解釋依據。法院需根據英國普通法的合同解釋規則,對合同整體進行解釋。英國普通法承認合同的不同部分可能受不同法律管轄,尤其是仲裁條款本身具有獨立性。第一階段,法官審查當事人明示選擇規范仲裁協議的法律。第二階段,在當事人無明示選擇的情況下,適用當事人默示選擇的法律。基于合同一致性原則和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則,通常情況下,當事人選擇合同的適用法被認為是當事人默示選擇了仲裁協議的準據法,即當事人選擇的合同適用法為仲裁協議的準據法。但是,有兩種例外情況會推翻這種“合同準據法適用于仲裁協議”的推定,一是仲裁地法要求仲裁協議受該國法律管轄,二是當事人選擇的合同準據法會使仲裁協議無效。基于當事人不可能不合理地適用仲裁條款進行無效的目的解釋,應適用第三階段。第三階段,在前兩階段條件都不滿足的情況下,適用與仲裁聯系最密切的法律。當仲裁各方選擇了仲裁地,與仲裁聯系最密切的法律通常是仲裁地法,而這不同于規范當事人實質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
將仲裁地法作為與仲裁聯系最密切的法律,早在“Sul America Cia Nacional de Seguros SA v. Enesa Engenharia SA案”中就被確立,也符合《紐約公約》的立法精神和當事人的合理預期。《2025年仲裁法》將確定仲裁協議的準據法明確規定為:當事人明示同意適用于仲裁協議的法律;或者,在沒有上述明示同意的情況下,適用仲裁地的法律。《2025年仲裁法》第6A(2)條規定:“當事人之間關于特定法律適用于包含仲裁協議在內的合同的約定,并不構成對于仲裁協議法律適用的明示同意。”因此,除非當事人明確選擇仲裁協議的法律適用,否則將一律適用仲裁地法律。這一修改提高了準據法的確定性和可預測性,確保當事人在仲裁程序開始時,可以更容易確定己方的法律地位與所適用的法律依據,最大限度減少相關爭議與不確定性,降低了程序延宕成本。
我國對仲裁協議的實質要件要求包括請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項、選定的仲裁委員會,只要三個要件中有一個無法明確,仲裁協議或條款就無效。若仲裁協議或條款約定的仲裁事項超出法律規定的范圍,或存在“或裁或訴”的約定,也是無效的。
在仲裁協議的法律適用上,我國優先適用當事人約定的法律;當事人未約定的,則適用仲裁機構所在地法或仲裁地法。適用仲裁機構所在地法律與適用仲裁地法律將對仲裁協議的效力作出不同認定的,人民法院應當適用確認仲裁協議有效的法律。
5
管轄權異議程序
《1996年仲裁法》第67條第3款規定:“對于根據本條內容,對仲裁庭關于其實體管轄權的裁決提出異議的申請,法院可確認裁決、修改裁決、撤銷全部或部分裁決。”此規定在“Dallah Real Estate and Tourism Holding Company v. The Ministry of Religious Affairs, Government of Pakistan案”中被著重強調。英國最高法院認為,在證明巴基斯坦政府并非仲裁協議的一方以致仲裁條款無效的情形下,需要對所有相關證據進行審查,即使有關仲裁庭管轄權的問題已經在仲裁庭經過充分討論。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次重新審理。但是,全面的重新審理會導致延期及成本上升,引發公平性問題,即允許一方當事人先在仲裁庭提出管轄權異議并獲得裁決,若結果不利,裁決書通常會列明證據和論證的不足之處,敗訴方隨后借此機會搜集新證據、完善論點,再向法院申請重新審理。仲裁庭的審理甚至會淪為一場“彩排”,而仲裁裁決則會成為對敗訴方的“戰術指導”。基于此,《2025年仲裁法》增加了新的分段條款,第3B條規定:“關于根據本條(包含第3C條)提出申請須遵循的法院規則程序是——(a)已經由仲裁庭裁決后的有關實體仲裁權的異議,并且(b)由參與仲裁程序的一方當事人提出。”第3C條規定:“出于司法公正的考慮,(a)未向仲裁庭提出的異議理由不得向法院提出,除非申請人證明,在參與仲裁程序時,申請人不知道并且經過合理的努力也無法發現該理由;(b)未提交仲裁庭的證據不得被法院考慮,除非申請人表明,在參與仲裁程序時,申請人不能通過合理的努力將該證據提交仲裁庭;(c)仲裁庭審理過的證據不得再由法院審理。”
在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對管轄權異議作出規定,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的,既可以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另一方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當事人在仲裁庭首次開庭前沒有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提出異議,而后向人民法院申請確認仲裁協議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若仲裁機構對仲裁協議的效力作出決定后,當事人又向人民法院申請確認仲裁協議效力或者申請撤銷仲裁機構的決定的,人民法院也不予受理。特別是當事人在仲裁程序中未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提出異議,在仲裁裁決作出后以仲裁協議無效為由主張撤銷仲裁裁決或者提出不予執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6
仲裁員披露義務
仲裁員的披露義務是透明度的基石,對于仲裁的公正性和獨立性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1996年仲裁法》第33條規定了仲裁員的公平公正義務。2020年,英國最高法院經“Halliburton v. Chubb案”確立了仲裁員的披露義務,即除非仲裁當事人另有約定,仲裁員在法律上有義務披露可能會引發合理偏頗懷疑的事實與情形。《2025年仲裁法》將有關仲裁員披露義務的內容法典化。第23A條規定:“(1)凡被接洽委任仲裁員的人員,須在切實可行的范圍內,盡快向接洽方披露其已知或其后察覺的任何相關情況;(2)仲裁員須在切實可行的范圍內,盡快向參與仲裁程序的各方披露其已知或其后察覺的任何相關情況;(3)就本條而言——(a)所謂‘相關情況’,是指可合理導致對某人在相關程序或潛在程序中公正性產生正當懷疑的情形;(b)若某人理應合理知悉某情形,則應視為其知曉該情形。”仲裁員披露義務的法定化顯著提升了仲裁程序的透明度和可信任度,使英國仲裁實踐與國際標準接軌。
需要注意的是,披露制度與回避制度系兩個不同的概念。披露制度是指仲裁員主動地披露信息,回避制度則是指仲裁員被動地承受當事方提出異議的后果,二者不能被互相取代。
7
即決裁決權
即決程序指仲裁庭采取快速審理程序,就特定爭議事項,判定一方當事人是否具有勝訴的現實可能性。
為了提高仲裁效率,《2025年仲裁法》引入了仲裁庭的即決裁決權。第39A條規定,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如果仲裁庭認為(a)一方當事人在請求或事項上無實際勝訴可能,或者(b)一方對該請求或事項的抗辯無實際勝訴可能,則仲裁庭可因一方當事人的申請(在通知其他當事人后),就一項請求或一項請求所引起的特定事項,作出即決裁決。該條并非強制性規定,當事人可以通過約定排除其適用。其中采用的“無實際勝訴可能”標準,與英格蘭及威爾士法院程序中適用的標準完全一致。根據新增的第39A(3)條要求,仲裁庭須確保當事人就程序適用問題獲得合理陳述機會。
8
法院針對第三方的命令權
《1996年仲裁法》第44條規定,為支持仲裁程序,法院可以對仲裁方就下列事項作出命令:提取證人提供的證據、證據保全、對與仲裁程序有關的財產作出命令、發布臨時禁令或指定一名接管人。但此類命令是否適用于第三方,在判例法中具有不確定性。早期判例曾傾向認為法院可依據第44條對第三方作出命令,并基于此最終形成肯定性判決,但后續判例通過對第44條的文義解釋,認定該條款不適用于第三方。《2025年仲裁法》第9條對《1996年仲裁法》第44條進行了修改,明確法院根據該條款作出的命令可以適用于第三方(非仲裁程序當事人)。例如,法院可對持有相關證據的第三方或持有相關資金的銀行作出命令。此項修改使仲裁程序中的第三方地位與訴訟程序中的第三方地位保持一致。此外,《2025年仲裁法》第9條規定,任何受此命令影響的第三方無須事先取得法院許可,享有無條件上訴權和完整的上訴訴訟程序保障。
9
緊急仲裁制度
緊急仲裁員屬于臨時任命,其職責是在正式仲裁庭組建前,就緊急事項作出臨時命令。正式仲裁庭一旦組成,通常有權對緊急仲裁員作出的命令進行復審。
緊急仲裁制度的設立填補了仲裁案件爭議開始后、仲裁庭成立前當事人權益救濟的空白,該段時間也是保全仲裁爭議所涉資產、證據及其他與案件有關事項的關鍵。這一制度再次強化了仲裁作為替代性爭議解決方式的主要優勢——速度。與常規的仲裁庭組成相比,緊急仲裁制度中,緊急仲裁員可在極短的時間內被指定。
在《2025年仲裁法》出臺之前,許多仲裁規則已經引入了緊急仲裁制度,并規定了緊急仲裁員的指定程序。《2025年仲裁法》在《1996年仲裁法》的基礎上加入新的第41A條和第42條,在雙方當事人同意按規定任命一名緊急仲裁員且該緊急仲裁員已經被任命的情況下,緊急仲裁員將擁有與仲裁庭相同的權力: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如果一方當事人沒有充分的理由不遵守緊急仲裁員的命令或指示,緊急仲裁員可以作出同樣效力的強制性命令;在緊急仲裁員的許可下,一方當事人可向法院申請支持仲裁程序。《2025年仲裁法》賦予法院強制執行這些命令的權力,當事人在仲裁程序中可獲得對其權利的可靠即時保護。
本期封面及目錄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中國審判》雜志2025年第10期
中國審判新聞半月刊·總第368期
編輯/孫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