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問
問:釋一經,文前幾門?
答:開為六門:一、敘經緣起之意;二、明宗旨;三、明經品得名;四、明品廢立;五、彰品次第;六、釋經本文。
今意:謂之不然。除釋本文,余之五門,初文略明緣起可爾;余三明品在無,非經骨格;第二宗旨未曉如何。容子陳疑,方知遠旨;曾聞有用名體、宗、用、教、相等五,稍似得于此經旨歸。
第二問
問:何謂緣起?
答:緣起為五:一、酬因請;二、破疑執;三、為彰記行;四、為利今后;五、顯時機。
初文有二:一、酬因;二、酬請。
酬因又六:一、酬行因,即〈方便品〉初云:「佛曾」至「未曾有法」;二、酬愿因,亦〈方便品〉云:「我本立誓愿」,及〈壽量〉中「每自作是意」等;三、酬求因,即〈達多品〉;四、酬持因,《論》云:「佛曾」已下為「讀誦甚深」,及后之四恒,即四依是,及〈不輕品〉受持之文;五、酬相因,謂雨華等、彌勒疑問等;六、酬說因,三世諸佛,成佛已后,必說故也。
今謂:雖列六因,并今昔大途之通因,而非出世本意之別因,經云「若但贊佛乘,眾生沒苦。」等,四十余年,不顯真實。今始得暢,而不為酬因,徒說久遠.何益于今?故今別因,大唯二種:一、為跡門開權顯實;二、為本門開跡顯遠。此則正當一代別因,不同諸教。
第三問
問曰:何謂酬請?
答曰:釋迦初成,梵王請說,但說方便。今酬身子請,說權實境;酬文殊請,說安樂行;酬彌勒請,說真應果。
今謂:一代大小,皆酬梵請。身子所請,通為三周;三周所陳,豈獨于境?權在于昔,安合重求?況法說周,「三世十方,皆令眾生,得一切種智。」「乘是寶乘,游于四方。」此豈非行?「直至道場」,此豈非果?滅化寶所,行、果亦然。所談者教,何以獨境?余之二酬,至文方決。
第四問
問:云何謂破疑?
答曰:一、破疑;二、破執。初破疑者,聲聞疑謂永不成佛,故云感傷。諸小菩薩,亦疑獨得,又疑菩提,己亦無分。經云「菩薩聞是法」等文,兼破悔、疑,小不得作佛。今聞作佛,悔所以除,知為大因。故疑通三乘,悔唯小有。以寬攝狹,但說破疑。
今謂:疑通悔局,為出何文?文中既云:「諸求三乘,若有疑悔。」豈從一句,便判疑寬?以寬攝狹,應俱有悔。又諸小菩薩,身住何位?初疑獨得,后疑無分。獨得與無分相違?疑悔焉分于大小?
第五問
問曰:何名破執?
答曰:《法華論》云:「決定、退大,二種聲聞。」今經唯為退大一種,經云「我昔教汝,志愿佛道。」及明大通十六王子。今經正破退大者執,四中非三。
今謂:《論》語現在且置未來,若弘教者,欲達經旨,須遠尋始達末。「謂于彼土生滅想時,得聞是經。」滅想,乃順現在情執;得聞則順化儀大體。既云「得聞是經」,何以蔽之?
又云:《論》云:「決定、增上慢,未熟故。」釋云:其趣寂者,元無大性,亦非不輕與記之限。乃引例云如《般若經》「皆令入于無余涅槃」,非皆盡入。
今謂:違經背論,徒引他文。《般若》現云皆入,而反云不盡。《論》云未熟,而改云無。如樹上果,果未熟時,與元無果,其理同耶?〈不輕品〉中,始終無復除趣寂言,何以苦為菩薩除之?除在昔教,取出今經。何以將昔之除,證今之取?
又云:趣寂,佛不記,菩薩記令信解。上慢,佛不記,菩薩記令發趣。若趣寂后作佛,違《涅槃》等處處教文。
今謂:論文此二同為未熟,未熟則是后時必定當熟。若趣寂永沈,則上慢永沒;上慢教無長沒之文,則趣寂義無永沈之理。何事未熟該于二人?元無獨在趣寂。若其二人永沈長沒,何以菩薩令解令發?是則天親謬言,不輕諭諂。
又云:菩薩有二:頓悟、漸悟。漸悟二義,(一者,)從小向大名漸,生數少故;從凡歸大名頓,生數多故。乃引《涅槃》八萬劫等,云是圣人非是異生。二者,曾發大小二心。修二行者,來歸大者,皆名為漸。
今謂:生數多少,在于勤怠,安得以大小判之?又大含漸、頓,何得以所從判之?又小通賢圣,圣兼初后,凡通內外,外兼博地,而判能入。若言《涅槃》八萬劫等,曾發大小,正當趣寂,昔具二緣,但以大弱小強,小此大彼。人不觀其始末,輒判有無。
第六問
問:何名彰記行耶?
答有二:一、記;二、行。記,謂未記聲聞,今為授記。文云「我設是方便」等,及迦葉等領解初文。
今謂:《楞伽》四義,故記聲聞,《大集》二三授聲聞記;《楞伽》、《大集》為《法華》前后,而云未記耶?
又云:二、彰行者,今說一乘菩薩行。故下文云「有佛子心凈」等、「聲聞若菩薩」等、「如來但化菩薩」等。
今問:若唯為退大,那為菩薩?
仍云:「但化」,應不關小。若以一乘化菩薩者,若有菩薩非一乘者,應以一乘而化導之。若是菩薩皆悉一乘,豈以一乘還化一乘?若大小共聞,成佛無疑,二俱不聞,俱不成佛。驗知三祇,共位菩薩,行同二乘。故使得失,而無差降。
第七問
問:何位名為一乘因果?
答曰:七地為一乘因,佛地為一乘果。
今謂:此經一乘因果,通收始末,遍于大小。彈指合掌,敗種邪逆、「現在滅后,一句一偈,咸皆與記」。并入佛因,豈至七地方為因耶?七地已前,若非佛因,復非小行。大小不攝,為外道耶?
又云:三周明一乘境,〈安樂行〉明一乘行,〈壽量〉明一乘果。
今謂:釋乃分張,義豈能會?境如前難,行果未詳。且以行標其名,行無理教,其行安寄?「觀一切法」,所觀者何?「讀說是經」,所說是教;「夢坐道場」,此豈非果?菩薩行之,非人何謂?《壽量》本行,豈非本因?「如實知見」,可非本理。
又云:由此三故,彰菩薩行,說《法華經》。
今謂:三周未明行、果,境非說法之由。若能說之人,由知契境。所被之機,由機契應。所說之法,由二方談。若〈安樂行〉,但行無理,非說經之由。由經可弘,初心藉行,大悲扶理,順佛嚴敕,機教相扣,由義方成。若云果為彰行之由,而說《法華經》者,果謝于往,垂跡于今。跡談果事,遠為說本。此品但云說壽得益,不語說經之相。故文云「聞佛壽長」,獲如是等增道之位。
第八問
問:云何為利今后耶?
答曰:又二:一、利今;二、利后。今利者二:一、果記利,如三周后;二、現證利,如龍女作佛。此界菩薩乃至八部遙見悟解,及〈分別功德品〉等,乃至下諸品末,聞品得益。后利者,眾散已后。
今謂:今后可然,何不說往?自本成之后,大通之后,二萬億后,今日之前,豈無一人于此經文從佛得益?故經云「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故知過去受益蓋多。然現利中,果記現證,二不相離。〈法師品〉中,滅后一句,尚許通記,豈現在獲悟,不名果記?若非果記,當得者何?若現證者,何名「佛與」?故經云:「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安住實智,非證是何?名「得佛法分」?何名「獲大善利」?何名「無上寶不求自得」?何謂「大寶自然而至」?何名「而今自得」?何名「得其果報」?何名「今得無漏大果」?何名「其中應受供養」?
第九問
問:云何名為為顯時機?
答:一、時;二、機。「時」謂諸佛說教:一、頓;二、漸。頓,謂從凡求佛,如《勝鬘》一乘,一乘是權,四乘是實。漸如此經,一乘是實,二乘是權。
今謂:《勝鬘》一乘,何殊此經一乘?一乘若同,何以彼權此實、彼頓此漸?彼四與彼一如何?此二與此一同不?四一若異,四中之一非一。四一若同,權實安隔?一二若異,非從一開。一二若一,權實仍別。異不可會,一何須會?
又問:此二彼四,同異云何?若異,何以俱非一乘?若一,權實不等。
又問:漸、頓二途,為何勝劣?若言漸勝,不定應從漸入頓。若言頓勝,不應頓屬彼經。若許頓勝,仍屬彼經。那云此經,出諸經上?若言從凡即名頓者,此經諸天八部,下文八界微塵,一句一偈隨喜,勸聽此等,豈即盡從小來?彼經「三乘不愚于法」,亦從小入,應在漸收。況彼以四一相對,此乃一二雙陳。是則二處,俱具兩文,漸頓未能分路。「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豈無上道仍名為漸?「唯一無二,十方唯一。但化菩薩,除佛方便」。「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發心不退,并不能知」。古佛塔踴以來證,本地踴出以弘經,龍女須臾而見成,邪王即生而獲悟。如斯等例,非頓者何?
第十問
問:此既屬漸,漸相如何?
答:舊有五時:初為《提謂》,為人天教;第二時,即三七之后,十二年前,說三乘有行,未說空行,即《阿含》等;第三時,即成道后三十年中,說三乘空行,謂《維摩》、《思益》、《大品》等;第四時,成道后四十年中說一乘,猶未分明演說佛性常住實相,說無常佛果為真實,即《無量義》、《法華》等;第五時,即《涅槃》、《大悲經》等。今謂:乍觀可爾,理即不然。《提謂》中明長生、不起法忍等。
今謂:不應獨在人天之教。
又云:第二時十二年前者,五年說《大般若》,七年說《般舟》,九年說《鴦掘》,十年說《如來藏》,皆明佛性實相。又第二時說《十地經》,又《大般若》云鹿苑無量人得無生忍等。故知且依古義五時為定,恐厭文繁,且略應止。
今謂:具如古德廣有破斥,非此可論。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