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將同時發布六大平臺
凡發表于大河文學的作品,將自動同步發布于騰訊新聞、騰訊快報、網易新聞、360圖書館、一點資訊、頂端新聞等六大媒體平臺,被多渠道傳播。閱讀量較高的文章還將發布于人氣火爆的今日頭條、百家號、搜狐新聞、簡書等大河文學融媒體矩陣平臺。需轉載原創文章的可申請授權(編輯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學投稿郵箱:dahewenxue@126.com
我的童年是在偏遠的山村里度過,那里至今依然帶著幾分原始的質樸,和記憶里沒有什么差別,更不必說物資匱乏的年代。但細細回味,貧瘠的歲月里,也藏著熠熠生輝的碎片,在生命里烙下深深的印記,其中就有那和電視相伴的日子。
那時的夜晚,濃稠的黑暗幾乎要把村子吞噬,一盞搖曳的小煤油燈,便是照亮童年的唯一光源。記不清從哪天起,高高的電線桿立了起來,電燈點亮的那一刻,不僅驅散了屋里的黑暗,也讓我第一次見到了電視。
至今仍清晰記得初看電視的場景。村大隊部買了電視的消息,像長了翅膀般迅速傳遍村子的角角落落。那天傍晚,二哥牽著我的手,歡呼雀躍一路小跑趕往大隊部。穿過大隊部敞開的大門,眼前的景象震撼無比:堂屋前人頭攢動,熙熙攘攘的人群將不大的院子擠得水泄不通。一張木桌上,一臺四四方方的機器泛著朦朧的光,里面跳動的人影、傳出的聲響,讓我心馳神往。因為來得晚,我只能在人群外圍踮著腳、伸著脖子,努力張望著。至于那天看了什么,早已模糊,但電視里神奇的世界,卻深深地在我心里留下烙印。
自那以后,看電視成為我魂牽夢繞的愿望。大約一年后,在城里工作的大伯帶回一臺黑白電視。電視搬回家那天,我興奮得像過年一般,跑前跑后,圍著電視,仔細打量這神奇的東西:灰色的外殼,玻璃熒屏,幾個按鈕,整個電視被大伯用紅綢布精心覆蓋著。在我眼中,這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寶物,竟能在熒屏里演繹精彩的故事?那晚,我早早守在大伯家,搬個小凳子坐在最前面,第一次心滿意足地近距離看電視,直到出現“再見”字樣,才意猶未盡地打著哈欠回家。
從此,我迷上了看電視。每天傍晚,我端著飯碗就往大伯家跑。大伯總是心領神會地在飯后打開電視。《神探》《霍元甲》《少林寺》《籬笆女人和狗》……一部部電視劇,串聯起我的童年時光。就連廣告,我都能倒背如流:“秀蓮,洗衣機給你買回來了”的溫馨畫面,“東西南北中,好酒在張弓”的經典語句,至今難忘。每當我跟著電視念廣告,大伯總會笑著夸我聰明,惹得大家笑聲不斷。有時大伯工作累了,不想開電視,我就搬著小凳子湊到他跟前,殷勤地幫他點煙。大伯看穿我的小心思,便會笑著和我商量:“小胖可乖了,咱們今天少看會兒,行不?”我雖點頭答應,可電視一開,早就身不由己,不看結束決不罷休。最煎熬的是停電的夜晚,心里像被無數的手在抓撓,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滿腦子都是電視中的人物,以至于最后忍不住埋怨電工,為何偏偏這時停電。
然而,這份歡樂終究敵不過現實。那年期末考試,慘不忍睹的成績和滿是紅叉的作業本,讓母親失望至極。挨了幾巴掌后,我只能忍痛暫別電視,埋頭學習。轉過年,我就升入初中到鎮上讀書,一周回家一次,緊張的時間和繁重的作業,讓我看電視的機會也越來越少。
1999年,我參加工作,給母親買了一臺彩色電視機。可母親總說費電,又忙于農活,很少打開。有一年秋雨連綿,持續一個多月,我周末回家竟發現電視因長期閑置受潮損壞,心疼又無奈地“數落”了母親一番。
如今,電視幾經更迭,我也幾經折騰,從鎮上來到城里。搬進新房后,特意買了70 吋的大屏電視掛在墻上。但每天下班回家,我和妻子各自捧著手機刷短視頻,很少打開電視,電視仿佛成了華麗的擺設而已。
唉!曾經為電視癡迷的時光,早已遠去,再也找不回那份純粹的快樂,也回不到無憂無慮的童年歲月。
作者簡介
王幫才,就職于河南省濟源市濟水一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