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突然甩出一張“王炸”:同時研發
12款
高超音速武器!從“布拉莫斯-II”導彈到空射潛射型號,再到高超音速無人機,甚至反導系統,號稱速度最高
10馬赫
,射程覆蓋
1500-2500公里
。印度媒體歡呼“躋身頂尖軍事強國”“讓鄰國徹夜難眠”。可翻開底牌一看,這輪“技術大躍進”的水分,簡直能澆灌整個恒河平原。
印度這波“高超音速狂歡”的核心,其實是
俄羅斯“鋯石”導彈技術的深度移植
。印俄合資企業早在2010年就簽署合作協議,如今“布拉莫斯-II”直接對標“鋯石”,目標速度
7-8馬赫
、射程
1500公里
,計劃2025年部署。就連印度專家都承認,實際研發中俄方提供了關鍵的超燃沖壓發動機技術和氣動設計支持。說白了,這更像俄羅斯借印度之手擴大高超音速武器影響力,而非印度真正的“黑科技突破”。
印度軍工的“PPT造彈”傳統在此輪計劃中展現得淋漓盡致。DRDO宣稱的12款武器,涵蓋海陸空三軍,
既有高超音速巡航導彈(HCM),又有滑翔飛行器(HGV)
,甚至包括反高超系統。可仔細看進度:
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剛在2024年11月完成首次試射,射程1500公里但未說明是否命中目標
吸氣式高超音速巡航導彈的發動機僅完成
1000秒地面測試
,離實戰部署至少還需5-7年
空射型號仍停留在蘇-30MKI搭載想象圖階段
更尷尬的是,去年試射的R-AShM導彈被拍到
頂著發射筒蓋升空
,美媒嘲諷其為“丐版防空導彈改裝品”,
最高速度6馬赫卻毫無機動變軌能力
。這種水平想突破現代反導網?連印度網友都直呼“騙經費”。
中國的高超音速武器早已形成完整作戰體系。東風-17乘波體彈頭實戰部署多年,
8馬赫突防能力
讓五角大樓如鯁在喉;珠海航展亮相的GDF-600外貿型號,射程
6000公里帶子母彈頭
,可同時執行偵察、打擊、電子戰任務。
更關鍵的是,中國擁有
自主風洞群
和
碳基復合材料技術
,解決3000℃熱障如同家常便飯。反觀印度,連耐高溫材料都依賴進口,所謂“10馬赫無人機”的氣動設計被專家判定“
飛超3馬赫必解體
”。
印度軍工的硬傷在于
技術根基虛浮
。全國軍工體系
70%裝備依賴進口
,連魚雷都要花1.75億美元急購美國MK54;DRDO雖建成12座風洞,但最高僅支持13馬赫測試,且缺乏高超聲速飛行器所需的高溫模擬能力。
更諷刺的是,負責“毗濕奴”計劃的Q-Alpha公司,員工竟不足10人,被印媒起底為“皮包公司”。這種環境下想量產高超音速武器?莫迪的“印度制造”大旗怕是要被發動機尾焰燒穿。
印媒吹噓的“高超音速大國”幻象,掩蓋不了核心問題:
布拉莫斯-II本質是俄羅斯“鋯石”的印度馬甲
,自研項目多數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當印度為5馬赫的“半成品”歡呼時,中國東風導彈早已在大氣層邊緣劃出8馬赫軌跡;當印度計劃用十年追趕時,中國六代機已進入試飛階段。軍工競賽不是靠PPT堆參數,沒有全產業鏈支撐的“導彈狂歡”,終究是南亞次大陸又一場昂貴的煙火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