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看起來堅硬透明,卻又脆弱易碎。那么問題來了:我們日常使用的玻璃,比如手機屏幕、汽車玻璃、建筑幕墻等,為什么有的可以抗沖擊、防爆裂,而有的輕輕一碰就碎?其實,背后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玻璃的表面應力值。
本文就帶大家通俗地聊聊:什么是玻璃的表面應力值?它是怎么影響玻璃強度的?又是通過什么方法來改變這個數值的?
一、玻璃真的“脆弱”嗎?
我們通常覺得玻璃容易碎,是因為普通退火玻璃(未經特殊處理)內部結構緊張,抗沖擊能力差。在這種情況下,玻璃即使受到輕微的外力或溫差變化,也容易產生裂紋,從而斷裂。
但事實上,玻璃本身的材質強度其實不低,它的“脆”,主要是因為容易出現微裂紋,而這些裂紋在應力作用下迅速擴展,導致破碎。
二、什么是表面應力值?
簡單理解,表面應力值就是玻璃表層所受到的一種“預先施加的力”。
科學一點說,它是通過特殊工藝讓玻璃表層處于“壓應力狀態”,而內部則處于“張應力狀態”。這種力的分布結構就像是在玻璃的表面拉緊了一層“保護膜”,一旦受到外力撞擊,表層的壓應力會阻止裂紋從表面擴散到內部,從而提高抗裂性能。
表面應力值通常以兆帕(MPa)為單位來衡量。值越高,表示表面的壓應力越強,對裂紋擴展的抑制作用就越明顯,玻璃的強度自然也就越高。
三、表面應力值是如何提高玻璃強度的?
這個原理并不復雜。想象一下,一個人站在彈簧床上,如果彈簧緊繃,他不容易陷進去;如果彈簧松松垮垮,那只要輕輕一跳就會掉下去。
同樣道理,玻璃表面有足夠的“壓縮力”(表面應力),就可以像彈簧一樣頂住外部的撞擊。哪怕玻璃受到了劃傷或者輕微磕碰,只要裂紋沒有突破壓應力層,就不會繼續擴展到內部,也就不容易破碎。
更直白一點說,表面應力值就是“保護罩”的厚度和強度。有了它,玻璃就不再“脆弱”。
四、怎么給玻璃“加壓”?
要讓玻璃擁有更高的表面應力值,工業上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法來實現:
物理鋼化
把玻璃加熱到700攝氏度以上,再迅速用冷風把表面冷卻下來。這種冷卻速度的差異,會讓表層迅速收縮而內部還在膨脹,從而形成“表面壓應力”和“內部張應力”的分布結構。物理鋼化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方式。
化學強化
通過離子交換(比如把玻璃浸入高溫的鉀鹽溶液中),讓較小的鈉離子被更大的鉀離子替換,從而在表面產生壓應力。這種方式成本更高,但可以達到更高的強度,適用于超薄玻璃或對強度要求極高的應用場景。
五、表面應力值有沒有上限?
雖然表面應力越高,玻璃越強,但也并非無限制地越高越好。超過一定范圍后,玻璃的內外結構差異可能變得不穩定,反而可能引發內部應力集中,導致自爆等問題。
在工業檢測中,通常會用光彈法、表面應力儀等方式來測量玻璃的表面應力值,并設定合理的控制標準。一般來說,物理鋼化玻璃的表面應力值在90~150 MPa之間,化學強化玻璃可以達到300 MPa以上。
六、為什么你需要關心這個數值?
也許你不是玻璃行業從業者,但你每天都在使用各種玻璃產品,比如手機、窗戶、眼鏡、車窗等等。這些產品是否結實、是否容易碎、是否抗摔,其實都跟表面應力值有關。
比如,一塊沒有經過鋼化處理的普通玻璃,輕輕磕碰就碎,而一塊表面應力值達標的鋼化玻璃,即使用力敲擊,也可能只會留下劃痕。這就是兩者之間的根本差異。
總結
玻璃并不“脆弱”,只是需要科學的工藝來提升其“內力”。表面應力值,就是玻璃強度的“隱形鎧甲”。它決定了玻璃能否承受沖擊、能否防止裂紋擴散,也決定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玻璃用品是否安全、耐用。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更理性地看待“玻璃強度”這個問題,也能夠在選購玻璃制品時更加有意識地關注其工藝和品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